"據介紹,科技創新實施十年中,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學發現,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卡點,創制了一批重大產品。"
發現水稻“自私基因”、破解西紅柿“風味丟失”之謎、攻克馬鈴薯育種難題、揭示煙粉虱“基因偷竊”路徑、鑒定水稻高產基因中的“尖子生”、打破禽畜種業“卡脖子”困境……
11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這十年”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了多項中國農業科技重大成果,并介紹了農業科研體制創新經驗。
創新農業攻關模式 服務產業重大需求
農業是第一產業,農業科技的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然而,農業科研往往耗時日久,一個品種的誕生,可能需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培育,如何才能讓農業科研真正為產業的發展服務,擺脫傳統科研模式的影響?
“2013年,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等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農科院啟動了科技創新工程,”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介紹,科技創新工程實施的目標,是以機制創新撬動院所改革,以穩定支持增強創新能力,以重大成果驅動農業農村發展。
科技創新工程以“任務清單”的模式,對標國家重大戰略、產業重大需求等,據介紹,中國農科院圍繞前瞻性、戰略性、引領性重大農業科研任務,凝練提出種子、耕地、生物安全、農機裝備、綠色低碳、鄉村發展等6個重點領域,提出“十大使命”和“十四五”期間的78項重點任務清單,組織跨學科跨團隊開展重大任務聯合攻關,突出協同創新,促進“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相互流通,構建整體性強、流動性強的全新科技創新組織模式。
“過去十年中,中國農科院實施了多項鼓勵和促進創新的方法,比如按照學科體系的研究方向,將全院34個研究所原有的1000多個課題組,優化整合為330個科研團隊,建立以科研團隊為創新單元和創新主體的科研組織模式。團隊實行首席負責制、首席接續機制、使命任務引領機制和團隊調整退出機制,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院所職責使命持續開展科研攻關,為解決重大農業科技問題。提供高質量的科技成果。再如建立以穩定支持為特征的科研投入機制。對科研團隊圍繞學科方向的科學研究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吳孔明介紹。
十年間,科技創新工程撬動效應顯著,據介紹,中國農科院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3500項,直接經費資助總額達18.1億元。自2016年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來到2022年底,全院獲批牽頭項目182項,總經費達55.5億元。
眾多創新工程成果 保障糧食安全供給
“過去十年,在科技創新工程的支撐下,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在種質資源保存方面,新增入庫資源11.2萬份,增長了26.3%。”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所長周文彬說。
2022年7月,周文彬團隊在水稻中研究發現了一個水稻高產基因,能夠同時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僅靠這一個基因,就可以顯著提高作物產量,而這一發現,正是在科技創新工程的支撐下實現的。
在中國農科院,還有許多相關的成果,如破解小麥與冰草遠緣雜交國際難題,團隊用了近30年的時間;育成打破肉牛種源“卡脖子”的國產肉牛新品種“華西牛”,數代科學家前后用了43年時間……
“沒有科技創新工程的支撐,許多科研項目可能無法堅持下來,”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郭兆將介紹,“比如蔬菜所張友軍研究員和團隊破解超級害蟲煙粉虱偷竊植物基因進化的秘密,用了近20年的時間。”
據介紹,科技創新實施十年中,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學發現,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卡點,創制了一批重大產品,如馬鈴薯育種打破傳統育種兩大瓶頸,探索用雜交種子替代薯塊繁殖,可將馬鈴薯育種周期由10-12年縮短至3-5年,繁殖系數提高1000倍。
同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如農作物有害生物防控體系日趨完善,避免糧食減產近40%。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創制出了一批重大產品,如“中嘉早17”早稻品種年應用面積超千萬畝,穩居南方稻區第一位。“華西牛”“廣明2號”白羽肉雞、中新白羽肉鴨等突破性國產畜禽品種接連審定,打破國外種源壟斷。
科學分析建言獻策 支撐國家宏觀決策
除進行科研機制創新、重大需求攻關外,中國農科院還不斷加強戰略研究和國家農業高端智庫建設。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曹永生介紹,中國農科院聚焦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宏觀政策研究與戰略研判,圍繞重大戰略任務,將基礎理論和政策研究轉化為政策建議,圍繞糧食安全、生豬產業、鄉村“新基建”、農產品貿易等問題,形成1220余項戰略研判和政策建議報告。
據介紹,近年來,中國農科院連續發布了一批產業發展報告與科技發展報告,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創設提供科學咨詢和決策參考。
“我們創建了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制度,每年定期發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連續5年發布《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為社會各界了解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狀況提供了窗口;連續2年發布《中國農村人居環境發展報告(綠皮書)》,為下一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參考;發布《2022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報告》,為全面準確把握和踐行大食物觀提供借鑒;2018年起,持續發布年度《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分析解讀》《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等系列專項報告,”曹永生說,這些報告全面分析解讀了全球農業科技前沿發展趨勢,為農業科技研發布局和創新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持續躍升 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2022年,中國農科院提出實施“科技創新工程躍升計劃”,據介紹,“躍升計劃”在強化科研團隊創新能力、鞏固優化團隊穩定支持的基礎上,將“突出國家隊使命擔當,優化創新機制和布局,統籌資源舉院抓大事,開展以科研團隊為基本創新單元的有組織科研,強化重大使命任務聯合攻關,打造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著力增強農業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科技整體躍升和高水平自立自強,支撐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
在具體實施層面,曹永生介紹,“首先,將加強基礎研究,建設一批科學中心。支持青年領軍人才緊緊圍繞前沿科學與新興交叉技術開展科學研究,力爭實現原始創新的重大突破。強化重大任務聯合攻關,把握農業發展主動權。聚焦種子、耕地、綠色低碳、生物安全、農機裝備、鄉村發展等國之大者,組織實施院級重大科研任務聯合攻關。其次,將強化鏈式創新,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打造一批支撐服務鄉村振興的區域中心和系列產業專家團,根據重點區域農業差異和產業發展布局,部署從源頭科技創新,到技術集成和熟化應用的一體化鏈式創新。第三,將打造高端智庫,提供戰略咨詢與決策支撐。構建體系完善、平臺優化、管理規范、運行高效的新型農業高端智庫。做好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研判,提出建設性的政策建議。最后,還將完善海外布局,打造農業科技國際合作高地。實施國際農業科學計劃,聚焦‘一帶一路’高質量合作,推動農業科技‘走出去’,推動合作平臺建設,支撐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科技外交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