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9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農業標準物質創新團隊日前在國際期刊《分析化學發展趨勢》發表的最新成果,為核酸標準物質發展繪制了技術路線圖,更創新性地提出“動態標準”理論框架,為精準醫學、新發傳染病防控、食品安全、生物安全治理等提供了標準化解決方案。
作為核酸檢測領域的“金標準”,核酸標準物質在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和溯源性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研究團隊創新性地從分類體系、定值方法、應用場景三個維度構建了核酸標準物質的技術框架。依據核酸分子的物理形態與功能特征,將核酸標準物質劃分為基體、基因組DNA、克隆寡核苷酸等類別,滿足不同場景應用量值準確性需求。
據論文通訊作者、團隊首席科學家李亮介紹,在定值技術方面,研究團隊深度解析了數字聚合酶鏈式反應、下一代測序、第三代單分子測序等前沿技術的應用特性。通過對比驗證,數字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展現出優于傳統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的絕對定量能力,其測量不確定度可控制在5%以內,特別適用于病毒載量等痕量核酸的精準測定。此外,團隊首次提出將單分子測序技術與生物信息學算法相結合的新型定值策略,為攻克復雜樣本基質干擾提供了創新思路。
研究顯示,核酸標準物質已在多個領域形成技術突破。在人類醫學領域,成功建立新冠病毒、禽流感病毒等23種病原體的診斷標準體系,實現檢測靈敏度提升2個數量級。值得關注的是,團隊特別繪制了“核酸標準物質分類與應用”技術圖譜,系統呈現不同類別標準物質在臨床診斷、食品安全、環境監測等場景的應用方向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