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業蓬勃發展的進程中,氮素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對農業農村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氮素過量流入水體,引發水體富營養化,破壞生態平衡;滲入土壤,導致土壤質量下降,影響農作物生長;逸散至大氣,加劇溫室效應,威脅氣候穩定。這不僅制約了農業綠色發展,更關乎國家糧食安全與百姓民生福祉。
為應對這一難題,國家高度重視,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從源頭控制、過程管理到監測評估,構建起全方位的治理體系。在此背景下,科技力量成為破局關鍵。
近日,由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主辦的“黃淮海北部集約化農區氮素面源污染發生過程與調控機制”設施蔬菜實施效果測評與現場觀摩會在天津市圓滿舉行。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代表齊聚一堂,實地考察技術應用成效,共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新路徑,為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動能。
黃淮海北部是我國糧食和蔬菜生產核心區,長期集約化種植導致氮素面源污染問題突出,威脅土壤健康、地下水安全及農產品品質。針對這一難題,“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系統解析氮素在“土壤-作物-水-氣”界面的遷移規律,構建了“源頭減量—過程阻控—末端利用”全鏈條防控體系。課題負責人周其文研究員介紹,項目已研發土壤氮素淋溶機理模型,集成“控-減-用”技術模式,并在番茄、小麥等作物上實現“減氮增產”的突破,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同步提升,為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科學支撐。
與會專家前往天津武清天民設施蔬菜基地實地觀摩,基地內,課題團隊通過水肥一體化、微生物調控、廢棄物基質化利用等技術集成,顯著降低硝酸鹽向地下水的遷移風險。項目首席專家介曉磊指出:“傳統蔬菜大棚因施用大水大肥導致地下水硝酸鹽超標,而課題成果證明,通過科學管理可兼顧高產與生態安全。”
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相關任務負責人王麗麗表示,課題成果將為落實面源污染防控戰略、保障糧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撐,推動農業從“高投入”向“綠色高效”轉型。下一步,將技術模式推廣至華北典型農區,推動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從“點”到“面”的跨越發展。
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標志著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邁入技術集成與規?;瘧玫男码A段,為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人民健康貢獻了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