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著名農學家王連錚同志學術思想座談會舉行
中國農業科學院26日舉行著名農學家王連錚同志學術思想座談會,追思12月12日逝世的著名農學家、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王連錚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院士、黨組書記張合成等領導出席座談會。王連錚同志生前工作、學習、生活過的地方、單位代表約80余人參加座談會。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主持了座談會。
唐華俊院士在致辭中說,我們的老院長王連錚同志為我國農業和農業科技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我們要學習他求真務實、愛國奉獻的崇高風范;學習他開拓進取、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這對于我們認真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扶貧攻堅戰、激勵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奮發圖強,促進我國農業轉型升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唐華俊說,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年的賀信中明確提出三個面向、兩個一流、整體躍升的要求。我們要學習王連錚同志甘于奉獻的崇高品質,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繼承以王連錚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埋頭苦干,加快一流學科和一流科研院所建設,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農業強國作出農科院人的貢獻。
座談會上,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李文華教授、中國農科院油料研究所原所長郭慶元研究員、沈陽農業大學董鉆教授、安徽省濉溪縣柳豐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劉超、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邱麗娟研究員、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研究員、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武婷婷博士等代表先后發言,分別從多角度介紹了王連錚同志的感人事跡。大家表示,王連錚同志開拓進取的科學精神、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甘于奉獻的崇高品德、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發揚光大。
張合成在總結講話中說,王連錚同志一生為農學農愛農,從事農業科研60年,為我國大豆科技、生產和各項事業傾注畢生心血,是創新之典范、實踐之楷模。我們舉辦王連錚同志學術思想座談會,緬懷他的學術成就,就是要弘揚他的嚴謹治學、獻身科學、獻身三農的崇高精神。
張合成要求科研工作者堅定繼承和全面發揚王連錚同志為代表的老科學家們堅持三個面向、一生獻身農業的科學探索精神,在中國農科院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實施、決勝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的關鍵時期,以三個面向為農業科技總方向、總要求、總抓手,以開放創新精神、求真務實作風,實現農業科技創新全面助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戰深入實施。
王連錚同志1930年10月15日出生于遼寧海城,1948年12月考入沈陽農學院。在校期間,他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啟蒙和熏陶,195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5月畢業后到林業部調查設計局擔任俄文翻譯。1957年5月,他主動要求到黑龍江省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先后從事小麥、馬鈴薯等作物育種研究,參與選育的馬鈴薯品種“克新1號”,連續多年推廣面積居全國第一。1960年10月,赴蘇聯莫斯科農學院進修。1962年10月回國后,繼續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從事科研工作,歷任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生物室技術員、副主任。
1970年2月起,先后任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農作物育種研究所負責人、副院長、院長。1983年2月起,歷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兼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黨組副書記。主持或共同主持選育出大豆優良品種12個,累計推廣面積7500萬畝。其中,“黑農16”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黑農26”獲國家發明二等獎,“黑農35”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7年10月起,王連錚歷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農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等職。1991年5月起,王連錚同志連續當選為第四屆、五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王連錚同志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始終堅持科學研究,從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起,一直主持黃淮大豆育種研究。2004年3月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大豆科研和生產實踐,1991年至2018年,主持選育出大豆新品種22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1億畝,特別是廣適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中黃13”,連續9年位居全國大豆年種植面積首位,是近20年來唯一年種植面積超千萬畝的大豆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超高產品種“中黃35”連續4年創造畝產超過400公斤的全國大豆高產紀錄。王連錚同志先后發表論文180余篇,著有《大豆遺傳育種學》、《現代中國大豆》等專著8部。發起創辦了《大豆科學》雜志。他還捐出自己榮獲的“中國作物學會科學技術成就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獎金,設立了“王連錚大豆青年科教獎勵基金”,用于獎勵在大豆科學研究與生產中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科技人才。
王連錚同志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政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農學會第五屆、六屆、七屆副會長,中國種子協會第二屆理事長,中國作物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第五屆、六屆理事長兼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曾榮獲“中國作物學會科學技術成就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先后當選蘇聯農業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農業科學院院士、印度農業科學院院士、英國國際農業生物科學中心理事會理事、亞太地區農業科研機構理事會常務理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