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這十年”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發布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了《科技創新工程這十年總結與展望工作報告》,6個研究所分別作典型發言,全面展示了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十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分享了農業科研體制改革經驗,為全國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借鑒。
2013年,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等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以下簡稱“科技創新工程”)啟動實施,目的是以機制創新撬動院所改革,以穩定支持增強創新能力,以重大成果驅動農業農村發展。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表示,科技創新工程實施十年來,中國農科院持續深化內部改革,探索適合農業科研規律的組織管理模式,構建長期穩定支持機制,成功探索出了一條農業科技創新與機制創新雙輪驅動跨越發展的新路徑,為全國農業科研體制改革探索了道路。在科技創新工程支持下,中國農科院堅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組織開展持續科研攻關,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 資料圖
十年來,中國農科院獲國家獎成果占全國農業領域的1/4,農作物新品種、國家標準、新獸藥、新肥料等成果數量,均實現翻倍增長,獲國家專利獎占全國農業領域的70%,高水平科技論文數量年均增長16%以上,近5年在以第一完成單位在Cell/Nature/Science頂尖期刊發表論文16篇。作物、園藝、植保、獸醫、資環等學科集群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作物功能基因組、動物疫病等主要學科領域重大科學發現、論文專利等產出位居世界前列。
同時,中國農科院圍繞“國之大者”開展科研攻關,取得了一批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的“中嘉早17”“中麥895”“中新白羽肉鴨”等大量新品種成為國家主導品種,構建的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農田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等大批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成為國家主推技術,創制的生物農藥阿泰靈、禽流感滅活疫苗等農獸藥成為國家重點推廣產品,為國家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態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圍繞糧食安全、農民收入、鄉村環境整治等問題,形成1200余項戰略研判和政策建議報告,中國農業展望、產業發展、綠色發展、農村人居環境等系列報告廣受學術界認可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一系列成果轉化、示范和推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大科技貢獻。
吳孔明強調,我們要深刻認識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形勢,切實增強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緊迫感。
他指出,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經營體系還不完善,產業附加值低、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較弱,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面臨水土資源約束、化肥農藥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實現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建設目標還任重道遠。必須解決好農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問題,用好用足“科技”第一驅動力,用科學技術補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薄弱環節。
吳孔明表示,中國農科院要增強農業科研國家隊的責任感,以解決國家戰略需求為重點,部署優勢科技力量,配置優勢科技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加速產出一批高質量、突破性的創新成果,強力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為農業強國建設增添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