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農業農村部與國家衛健委、工信部聯合印發《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25—2030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到2030年,我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加完善,食物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持續提升,食物消費結構向營養健康型轉變,食物與營養攝入更加均衡合理,營養健康狀況進一步改善。
目前我國食物營養狀況如何?吃什么、怎么吃,才能更加營養健康?在近日由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主辦的《綱要》學習貫徹落實座談會上,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對此進行了解讀。
為何要印發這一《綱要》
食物與營養是人類維持生命健康的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食物消費結構持續優化,人民群眾的營養與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但當前還存在優質食物供給和消費不足、居民合理膳食習慣尚未養成、營養過剩與不足并存等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綱要》由此應運而生。
“實際上,我國此前在1993年、2001年和2014年分別發布過相應的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每個綱要都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對推動中國居民健康飲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陳萌山說,本次《綱要》最大的特點就是堅持營養導向,強調把營養和健康需求貫穿到食物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和食品研發等全過程,更加注重生產富含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食物,推動營養化加工。
提高優質蛋白質攝入水平
《綱要》明確:在食物與營養素攝入方面,倡導人均每日能量攝入量保持在男性2150千卡、女性1700千卡左右;每日攝入充足的蛋白質,人均每日優質蛋白質攝入量占50%以上;人均每日膳食纖維攝入量增加到25~30克,食用油攝入量減少到25~30克,食鹽和添加糖的攝入量分別不超過5克和25克。在食物消費方面,《綱要》提出,豆類、肉蛋奶、水產品、蔬菜、水果等富含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食物,人均年消費量穩步提升。
陳萌山介紹,從營養角度看,肉類、蛋類、奶類、水產品等動物性食物和大豆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據研究測定,我國成人蛋白質每日推薦攝入量為每人每公斤體重1克左右,65歲及以上老年人為1.2克左右,其中優質蛋白質占比超過一半,但目前實際攝入均未達到推薦量,也低于發達國家人均攝入水平。
因此,《綱要》就增加優質蛋白質食物供給和消費提出了重點任務:在肉蛋奶方面,全面提升營養品質,優化畜禽肉類產銷結構,擴大禽肉消費,加快推行冷鏈配送、冰鮮上市,穩定肉牛基礎產能,引導擴大鮮牛肉消費,提升居民奶類消費水平;在水產品方面,發展魚、蝦蟹、貝藻類等安全優質水產品養殖,加快品種創新,積極推進水產品加工和冷藏保鮮,引導中小學生營養餐增加水產類食物;在大豆方面,研發高產優質新品種,強化優質大豆供給保障能力,推進傳統豆制品加工營養化改造,鼓勵新型復配豆奶加工和新型蛋白食品開發,拓展消費場景和受眾。
促進膳食纖維的供給和消費
膳食纖維是一類不被胃腸道消化吸收也不能產生能量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源于蔬菜、水果、豆類和谷類的副產物等,可增加飽腹感、促進腸道蠕動,對肥胖和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預防控制作用,對促進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居民蔬菜每天攝入量應為300~500克,水果每天攝入量為200~350克。
在促進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供給和消費上,《綱要》提出,推行全谷物加工,發展口感適宜、易消化的主食產品,因地制宜發展鮮食玉米、優質薯類和雜豆等,改善燕麥、蕎麥、青稞等雜糧及其制品的風味口感,優化主食產品結構,推廣應用品質調控技術,豐富蔬菜、水果等產品種類,發展高品質薯類專用粉,擴大馬鈴薯主食產品、地域特色產品和休閑食品消費,開發低升糖食品。同時,加大竹筍、海藻、棗、菊芋、魔芋等富含膳食纖維的特色食物供給,推動產品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
在食物的營養認知方面,目前我國居民的轉變相對滯后,營養認知停留在“吃飽吃好”階段。《綱要》倡導推行健康烹飪方式,大力開展減鹽、減油、減糖行動,提倡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吃動平衡、綠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引導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合理搭配,倡行谷類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