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驗區規劃示意圖
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驗區 中國農科院環保所供圖
2013年1月,中國農科院啟動了一項國家長期重大工程——科技創新工程。此舉是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探索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主要任務是突出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從根本上解決科研資源分散重復的問題。四年多過去,創新工程試點期任務圓滿完成,中國農科院宣布進入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站在這個轉折點上,回顧創新工程已經積累的經驗和成績,對于我國科研院所全面改革有著借鑒意義。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的實施為研究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4月10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工作會議上,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以下簡稱“哈獸研”)所長步志高面對與會的100多位農科院所級領導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院士在作工作報告時指出,自2013年啟動實施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以下簡稱“創新工程”)以來,中國農科院全院上下同心協力,圓滿完成試點期任務,各項工作成效顯著。盡管在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但對于實現全面推進期的總體目標——基本建成“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農科院上下還是充滿了信心。
做減法,從1026到332
“創新工程是一項國家工程,而不是一個項目。”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院士對創新工程的理解給了所長們更大的啟發:“中國農科院要以此作為推動院所體制機制全面改革的重要抓手。”
改革必然有破有立。
4年零2個月來,中國農科院梳理形成了8大學科集群、134個學科領域、332個研究方向;完成了學科布局的調整優化,32個研究所原有的1026個課題組,整合為現在的332個科研團隊。通過做減法,“較好地解決了研究方向交叉、重復、小而散等問題,定位更加準確,發展重點和方向更加突出。”吳孔明說。
雖然是減少了團隊數量,但隨著三級學科體系的頂層設計完成,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卻大大增強了研究所的發展動能,實現了科研競爭力的加法。
在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周雪平帶領班子調整學科及研究室,由原來的10個減少為7個。他們根據學科需要全球招聘學術帶頭人,并采取全方位激勵和服務措施,從年薪制、啟動資金、實驗室、住房、助手、招生等方面給予人才最大的支持。
而作物科學研究所以學科方向帶科研任務組建創新團隊,打破原有38個課題組界限,圍繞6個學科領域,按照23個研究方向,組建創新團隊(已組建21個),整體推動學科發展。所長劉春明介紹,作科所已建成保存總數量居世界第二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安全保存設施體系。進入創新工程以來,獲得國家級獎6項,審定新品種76個(國審19個),SCI、EI收錄論文725篇。
在哈獸研,創新工程實施后,步志高帶領導班子是這樣定義研究所的:重大動物疫病、烈性人獸共患病和外來病研究領域學科特色鮮明、比較優勢突出的國際一流研究和人才培養機構。為此,他們14個創新團隊的175名研究人員分布于四個學科之下。
“十三五”期間,哈獸研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5個共1.56億元,主持課題8個共4000萬元,參加項目28個共3200萬元,累計合同經費2.28億元。創新工程實施期間,基礎設施等建設投入超過15億元,其中2/3來自成果轉化收入積累。同時,新增國際合作研究平臺5個、國際資助項目11項,共計217萬美元、18.5萬歐元、5000萬日元。
“通過四年實踐,我們摸索出了一套科研院所發展的模式,這種以團隊為基礎的長期穩定支持,符合農業科學長期性、長產業鏈、解決重大問題的學科特點。”唐華俊說。
再認識、再調整、再努力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對農業科技需求日益加大,同時國家對科技體制的改革不斷深化,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推動農業科技加速發展。這些新形勢新要求,是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面臨的全新挑戰。
因此,吳孔明指出,在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擺在農科院面前的,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
首先,有部分研究所體制機制創新不夠深化,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其次,學科體系和區域布局仍然落后于產業需求和科技發展趨勢,部分研究所對學科調整、戰略轉型的緊迫性認識不足。再次,人才引育手段和扶持措施力度不強,領軍人才流失壓力不斷增大;領軍人才總量偏少、年齡偏大,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人才匱乏;管理、支撐、轉化隊伍建設相對滯后。
此外,協同創新機制亟待完善,頂層設計不夠,跨學科、跨研究所協同創新機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科技資源分散、封閉、重復現象,聯合協作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
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以下簡稱“環保所”)所長任天志研究員就談到了南方稻區重金屬綜合防控協同創新任務實踐的不易。
南方稻區重金屬污染防控是中國農科院啟動的第一個協同創新任務,“沒有參考的路子,需要摸著石頭過河。”任天志說。
為了克服種種困難,他們組織成立專家組,對任務實施的整體內容、技術路線等進行把關。專家組對任務實施進行跟蹤、考核和提出改進意見,考核結果可作為協作團隊退出或保留的依據。他們初步探索建立了《協同創新項目(任務)運行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適用范圍、責任人和運行機制、知識產權歸屬、考評與動態管理等。
經過兩年的協同研究,已經初步確定了典型重金屬污染區域的主要鎘污染特征及來源,首次發現了影響水稻對鎘吸收轉運的關鍵通道;開發出了脫鎘再造米新工藝;研制出有應用推廣前景的3種降鎘葉面肥、2種鈍化劑和微生物制劑;篩選出20多個兼具高產優質和低鎘積累特征的水稻新品種。
面對困難,唐華俊提出了3點要求。首先,要再認識創新工程,創新工程是一項國家工程,中國農科院要以此作為推動院所體制機制全面改革的重要抓手;其次,要再調整定位,包括各所的定位、學科方向、人才隊伍建設和評價制度等;最后,要再努力,共同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全面實施,不僅要把文件吃透,還要解放思想、加強管理、用心工作、突出重點,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敢于擔當。
集團作戰,走向世界一流
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具體包括:完善現代院所制度;建設農業科技人才高地;引領全國農業科技創新;突破核心關鍵科技問題;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深入拓展國際合作交流。
為此,中國農科院部署和啟動了19項協同創新任務。通過實施跨研究所、跨學科領域的科研大聯合大協作,不斷提高農業科技供給質量,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撐。
這19項協同創新任務在大數據、降本增效、環境保護、培育新品種等方面均有覆蓋,其中“農作物基因大數據的分析與利用”“多元異構農業大數據關聯發現與計算挖掘”等將探索農作物基因規律、建立以農業大數據為基礎的技術體系,“種植業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創新”“柑橘黃龍病綜合防控”等任務則是為了形成主要農作物高效栽培、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成熟技術示范模式。
此外,改革將進一步完善以持續穩定支持為特征的科研組織方式,創設符合農業科研創新要求、責權利明確、層次分明、協作高效的科研團隊運行管理模式。進一步優化現有332個科研團隊,除新建研究所和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外,原則上不再新增科研團隊,保持團隊相對穩定。“全院創新團隊要建立一個退出機制,通過中長期績效考核來評價創新團隊。”唐華俊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吳孔明介紹,要打破學科界限,整合院內外創新力量,加強協作與交流,優化資源配置,積極推進跨區域、跨部門、跨學科、跨所的協同創新行動,形成“上下貫通、左右聯合、前后銜接”的協同創新機制,改“單兵作戰”為“協同攻關”。
唐華俊還特別強調,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培育革命性重大成果。“十三五”期間,要培育一批包括原始理論創新、關鍵技術突破和重大產品研制等全鏈條創新的革命性重大成果。包括加強原始創新,加強農業生物基因組、變異組與表型組學,農業合成生物學與分子設計育種,農業生物與環境互作,農業大數據與云計算等創新研究;攻克綠色生產技術,進一步加強綠色化、低碳化、生態化技術的研發和集成應用;培育重大品種,力爭打破大動物品種和高端設施園藝作物品種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提升農業機械化信息化裝備技術水平;提升農產品加工和質量監控水平;加強宏觀戰略研究。
“2017年將是‘十三五’計劃實施非常重要的一年,也將是科技創新工程從試點期到全面推進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唐華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