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一季度,正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時期,也是我國南方地區秋冬播蠶豆豌豆陸續開花結莢、北方地區春播備耕和南繁試驗收獲的關鍵時期。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程須珍研究員作為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為降低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對食用豆產業發展的影響,組織本體系崗位專家和綜合試驗站,對各主產區食用豆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產業需求基本信息和南方區蠶豆病害發生發展情況進行調研,開展了“確保食用豆安全生產,保障有效供給,為有關政府部門決策和用戶生產銷售提供技術咨詢”的專項應急性活動。
在全體系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抗疫”行動為有關政府部門決策、保障農產品市場有序供給、涉農企業穩定發展、農技人員及廣大農民春耕備耕、復工復產等做出了積極貢獻。
統籌部署,抗疫、科研兩不誤
面對疫情沖擊,程須珍研究員號召全體系人員一定要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嚴格執行各有關單位的規章制度,堅持做到防疫與科研“兩不誤”。
根據產業發展實際情況,程須珍研究員提出要把“防疫情、促生產、保供給,為有關政府部門和用戶提供技術咨詢”列為2020年體系建設應急性任務。并在重慶試驗站開展“疫情期間鮮食冬季豆類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劃定保供本地、支援湖北的鮮食蠶豆豌豆主要產區1個,非主要產區3個,示范區面積5萬畝。通過早熟、晚熟蠶豆豌豆新品種篩選與配套栽培技術集成,力爭達到重慶市鮮食蠶豆豌豆生產能夠實現“錯峰上市”,提高生產效益。
程須珍研究員以身作則,除認真貫徹落實各項防疫和體系建設任務以外,還積極參加南繁工作,并組織食用豆體系育種研究室主任田靜、種質資源崗位專家王麗俠、唐山試驗站站長劉振興、合肥試驗站站長周斌及其團隊成員,堅持在三亞南繁第一線,搶節令、搶時間完成各項試驗任務,切實做到防疫與科研“兩不誤”。
程須珍研究員在三亞南繁基地田間試驗調查
王麗俠博士在三亞南繁基地田間試驗調查
創建信息平臺,技術服務及時到位
為了將體系科研成果和疫情下食用豆產業發展的應急性措施快速傳送到廣大用戶,食用豆體系與中國作物學會聯手,由食用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種質資源崗位科學家王麗俠牽頭,夜以繼日,創建起“食用豆在線”微信公眾號,并編寫了《食用豆科技通訊》抗疫情保生產專刊第一、二期。
通過公眾號和科技通訊電子版,將新冠肺炎疫情對食用豆產業的影響及政策建議、體系研發成果、當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及時發送到有關政府部門、基層農技人員、種植大戶和涉農企業等,搭建起食用豆科技服務信息快速傳播技術平臺。
春耕春種,專家建議不缺席
為了在疫情下能夠更好地為廣大豆農的春耕春種服務,程須珍研究員組織全體系人員,針對本區域產業經濟特點,通過電話、微信、電子郵件,及下鄉村、下基地、下市場調研等多種形式,對疫情已經和未來可能對當地食用豆產業發展產生的影響進行調研和預測,為地方政府和農業農村部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可靠數據和技術支撐。并組織有關崗位人員撰寫科普教材,通過微博微信、視頻會議等現代媒體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及時解決各類生產問題。
南寧綜合試驗站食用豆與甘蔗間種示范田播種現場
根據長江流域低溫陰雨天氣,組織開展南方地區蠶豆豌豆生產情況排查和病蟲害預測,撰寫出“疫情下南方地區蠶豆赤斑病流行分析及防控對策”“疫情下警惕南方地區蠶豆霜霉病流行”等技術報告,并及時報送重慶、四川、江蘇等有關農業部門和種植大戶進行有效防控,為春耕春種提供了具體有效的對策。
調研供給,“愛心助農”援手“菜籃子”
針對疫情期間部分地區農產品“綠色通道不暢”“供銷環節脫鉤”及“抗疫情農產品保供給”等問題,程須珍研究員等專家與阿里巴巴等企業聯合發布“愛心助農”計劃倡議,為全國核心產區滯銷農產品打造緊急供應鏈,保障城市“糧袋子、菜籃子”量足價穩。
食用豆體系組織開展主產區食用豆產業供需情況調研,對16個省份50多家中小企業和農民種植合作社滯銷的干鮮食用豆、芽苗菜等進行市場對接,目前地處云南保山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社滯銷的鮮食蠶豆豌豆已在淘寶網上線。
同時,南通試驗站、重慶綜合試驗站等積極響應體系號召,摸底并預測了當地食用豆生產和市場情況,為相關政府部門蔬菜保供給提供了技術咨詢,為當地食用豆供應以及支援湖北蔬菜市場提供了有效建議。
曲靖綜合試驗站蠶豆全程機械化示范田病蟲害防控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全體成員在首席科學家程須珍研究員的帶領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服務農業、潛心科研為己任,在平凡的崗位上為疫情防控大局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