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界呼吁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為確保糧食安全、農民增收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這是記者日前在全國農業科研機構聯誼活動暨2004年中國農科院工作會議上獲悉的。2004年1月6日,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科學院及部分農業高等院校的領導,全國各農業科學技術領域知名專家院士共200多位代表共聚中國農業科學院,探討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案,為增加農民收入,確保糧食安全提供強大科技支撐。這是農業科技界全面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與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做了題為“加快農業科技體制創新 確保糧食安全 增加農民收入”的主題發言。如何保障未來16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確保農民增加收入,將是我國小康社會建設中兩個長期存在、需要高度重視、認真解決的重大問題,在我國人均農業資源和水資源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條件下,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希望和潛力都在科技。我國和世界農業發展的歷史證明,科技進步是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農業科技進步能夠帶來農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和農業生產力的大提高,最終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繁榮。
新中國建立50多年來,我國農業科研體系已發展成為擁有1400多個研究機構、10多萬員工,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業科研體系之一。我國農業之所以能夠幾經徘徊而又得到恢復發展,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在這一體系支撐下的農業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體制變革,我國農業科研體系在體制、結構和組織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主要是條塊分割,機構設置和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復,學科專業過窄,缺乏計劃和協作,投入不穩定,使農業科技資源難以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缺乏總體的規模效益,影響了整體科研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根據國際社會普遍成功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科研體制的現狀和基本國情,專家們建議,新時期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以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為基礎,以全面促進農業科技進步,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及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全局性、基礎性、前沿性、方向性、戰略性以及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優勢特色農產品開發、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為主攻方向,用五到十年時間,以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為主體,組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以農業自然資源與農業區劃為指導,在全國各大農業自然生態區域,設立區域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并根據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發展布局,依托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設立國家與區域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試驗站,最終構建科技核心支撐突出、布局結構合理、區域分工明確、優勢資源互補、科研開發與科技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在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高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同時,還必須盡快將農業科技創新的技術和產品,通過農業產業鏈的有效傳遞,才能最終轉變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內在動力。為此,專家們還建議,要加強農業科研機構的協作,構建農業科技產業協作網,本著平等自愿,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聯合全國農業科研單位,共同推進農業科技產業發展,通過發展高科技農業產業促進全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并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帶動,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新 聞 通 稿 2004年1月6日 攝影 丁麟))
大會主席臺
農業部張寶文副部長發表重要講話
農科院院長翟虎渠致開幕詞
科技部農社司王曉方司長隨后講話
會議由院黨組副書記王紅誼主持
大會會場,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到場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