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中國水稻研究所和江西成新農場承辦的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協同創新項目雙季超級稻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示范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雙季稻全程機械化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示范現場會在江西南昌召開。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王漢中,水稻所所長程式華,副所長胡培松、錢前及相關部門領導和專家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院成果轉化局局長王述民主持。
參會代表赴江西成新農場實地考察了雙季超級稻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示范現場。2018年,項目團隊圍繞品種、育秧、種植、施肥、灌溉、植保等六大環節,集成了以疊盤出苗機插和精量穴直播為核心的雙季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雙季稻機械側深施肥及營養診斷推薦施肥、雙季稻病蟲草綠色綜合防控等技術模式,著力解決了制約雙季稻機械化生產提質增效的瓶頸,綠色提質增效效果顯著。據成新農場初步測算,在減肥18%、減藥30%前提下,超級早稻“中早39”機插秧技術集成示范平均畝產可達560.0公斤,“中嘉早17”機直播技術集成示范畝產可達537.3公斤,比高產年的早稻平均畝產分別提高142.8公斤和120.1公斤,畝增效均有望超過260元。
王漢中在總結講話時充分肯定了項目意義。他指出,根據中國農科院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行動的統一部署,在院創新工程協同創新項目支持下,由水稻所牽頭的水稻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創新團隊,聯合了中國農科院所屬的9個創新團隊,在江西省農業廳、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協作下共同實施了該項目。本次現場會成效顯著,達到了預期目標,一是展示的成果技術先進,包括了規模化工廠化育秧、全程機械化、綠色植保技術等。二是集成度高,包含了水稻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產業鏈和全生育期的技術集成。三是模式超前,理念上體現了綠色優質高效,實現了產加銷一體化,科企緊密合作。四是示范帶動性強,對雙季稻機械化綠色高效生產有較強的支撐和引導作用。
王漢中強調,加強水稻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必須實現水稻產業發展的五個轉變,即從高產導向向綠色優質高效導向轉變,從吃飽為主的水稻產品向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多元化水稻產品轉變,從水稻機械化生產向智能化生產轉變,從單純種植環節向全產業鏈、產加銷一體化轉變,從產品生產向品牌創建轉變,王漢中最后希望,水稻科研人員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面對新形勢、圍繞新需求、發揮新作用,為國家口糧絕對安全、水稻產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程式華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深與江西省水稻科研、生產、種業等各部門的合作,進一步推進水稻綠色提質增效技術集成;加快水稻綠色提質增效集成技術推廣步伐;共建共贏,合力構建水稻全產業鏈綠色提質增效新模式。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西省農業廳、江西省司法廳、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省農科院等單位領導到會指導,來自中國農科院相關部門和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相關部門、江西成新農場、種糧大戶、企業代表等150余人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