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飼料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創(chuàng)新團隊在飼料及食品中新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污染特征和來源解析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探明了POPs污染來源、污染特征和產生機制,為保障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和POPs防控提供了科學支撐。相關研究成果陸續(xù)發(fā)表于《食品化學(Food Chemistry)》等刊物上。
POPs具有親脂性和高毒性的特點,能夠在生物體內蓄積,并通過食物鏈富集和放大,進而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的危害。該團隊開展了飼料原料中多溴聯(lián)苯醚、短鏈氯化石蠟、多氯萘等新型POPs污染特征和來源解析研究。系統(tǒng)研究了全球主要魚粉產區(qū)的92種魚粉樣品中溴聯(lián)苯醚及其羥基和甲氧基代謝產物的污染水平和指紋特征,并發(fā)現動物源性飼料原料中短鏈和中鏈氯化石蠟含量高于植物源性飼料原料;分析了飼料原料中多氯萘的污染特征和來源,進一步探明了食品和飼料中三氯蔗糖加熱過程中金屬氧化物催化生成多氯萘的機理。
據悉,飼料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創(chuàng)新團隊依托我國農業(yè)領域第一個POPs專業(yè)實驗室,在中國農科院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的支持下,開展了農業(yè)領域POPs分析檢測、污染特征、遷移轉化、毒理學評價和風險評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基礎,并于2017年成功申報科技部“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發(fā)”重點專項項目“主要畜禽產品中關鍵危害物遷移轉化機制與安全控制機理研究”。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農科院創(chuàng)新工程、科技部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發(fā)重點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通訊員 劉全吉)
近期相關論文鏈接:
(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8814618318132
(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8329863
(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17322340
(4)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6535183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