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劉光清研究員領銜的小動物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團隊首次揭示了兔病毒性出血癥病毒內化進入細胞的入侵分子機制,發現該病毒在宿主蛋白核仁素的幫助下通過網格蛋白依賴的內吞作用內化進入細胞內,為深入研究該病毒在宿主中的感染和致病機理提供重要線索。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一病原體(PLOS Pathogens)》上。
兔病毒性出血癥病毒是杯狀病毒科的重要成員之一,是一種與兔養殖業密切相關的病毒,由其引發的兔出血癥為急性、敗血性傳染病,該病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是兔的一種毀滅性傳染病,俗稱“兔瘟”,給養兔業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1984年,在中國江蘇省,該病毒被首次分離鑒定。長期以來,由于該病毒不能在體外進行穩定的增殖培養,導致其分子病原學研究一直嚴重受阻。雖然前期研究人員利用大腸桿菌表達了病毒樣顆粒,發現組織血紅素抗原為該病毒的吸附受體,但是關于病毒入侵的具體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該研究發現宿主蛋白核仁素在病毒感染細胞的內化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研究人員發現宿主蛋白核仁素能夠與該病毒的衣殼蛋白特異性結合,同時發現網格蛋白依賴的內吞作用同樣參與了該病毒的內化過程,此外還發現宿主蛋白核仁素通過與網格蛋白輕鏈特異性結合從而在網格蛋白依賴的內吞作用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些研究表明宿主蛋白核仁素通過網格蛋白依賴的內吞作用介導病毒的內化過程。該研究成果為研究杯狀病毒科其他成員的感染機制提供了新的依據,同時對更好地控制該病毒對養兔業的危害起到了指導作用。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通訊員 張麗麗)
原文鏈接:https://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0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