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實現農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的又一重要戰略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近年來,作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科技創新推動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農業生產各環節的短板弱項逐步補齊。優質水稻、高產玉米和節水小麥等一大批優良品種不斷涌現,高效肥料、生物農藥和天敵昆蟲等一大批綠色投入品逐漸普及,植物工廠、節水灌溉、航空植保等一批實用新技術扎根沃野,現代農業的競爭力快速提升。2021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糧食單產提高對總產增加的貢獻率超過66%,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科技給農業生產注入更多活力,不僅補齊了農業發展短板,更增加了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仍需立足現實尋找差距。荷蘭的農業科技創新貢獻率高達97%,德國、美國均超過了90%,相比之下,我國農業原始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差較大,且不斷增加,特別在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干細胞、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節肥節水節藥技術原創性明顯不足,農產品加工領域技術水平仍整體落后,玉米畝產較美國低380公斤以上,大豆畝產較美國低110公斤以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必須以關鍵核心技術自主攻關為根本支撐,緊緊圍繞糧食安全、提質增效、綠色生態等多元化目標,加強生物種業研發,通過建立基于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現代生物育種技術體系,進一步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種業的代差;進一步加強綠色投入品、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等重點領域的科技創新與成果應用,努力在核心技術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搶占科技制高點,全面提高我國農業的核心競爭力。
沒有先進的農業裝備,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年來,我國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作業水平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農機擁有量、使用量位居世界前列,農業生產進入了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水稻精量直播、玉米籽粒收獲、水果分級、保護性耕作、精準施肥施藥等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棉花膜上播種、油菜毯狀苗移栽、大馬力拖拉機、大型復式作業機具、大喂入量聯合收獲機等技術裝備不斷創新,丘陵山區適度規模生產全程機械化模式和技術裝備體系初步形成。農業機械裝備水平不斷提升,有力支撐了農業機械化向“全面、全程、高質、高效”發展。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裝備仍是亟需補齊的短板。國產機具90%以上為中低端產品,可靠性適應性亟待提升,高性能、智能化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適用機械供給不足;動力換擋、無級變速、高性能液壓電控傳動等關鍵技術和零部件仍舊受制于人,智能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自主研發的農業傳感器數量不到世界的10%,棉油糖、果蔬茶等經濟作物生產關鍵環節以及畜牧、水產養殖業等領域機械化水平遠低于糧食作物。從全球來看,農業農機裝備呈現出大型化、智能化、精準化、綜合化和高效化等新的發展趨勢。從國內來看,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及重要農產品需求仍將剛性增長,農機裝備“自動化”“智能化”“全覆蓋”需求日益凸現。
強化農業科技與裝備支撐,從長遠看就是要不斷加大對農業科技的資金、人才等資源的投入,持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中國農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加快在生物育種等基礎前沿領域,特別是智能農機、農業機器人、現代加工裝備等一批重要的農業裝備領域布局一批前沿科技項目,明確急需攻克的關鍵技術、研發目標、創新時間表和技術路線圖,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