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經濟作物發展戰略學術交流會暨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建所6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在長沙召開。
麻類所所長陳萬權在報告中回顧了麻類所60年來的工作成績。他說,幾代麻類人圍繞麻類等南方經濟作物,形成了4個一級學科和10個重點研究方向。先后承擔國家或省部級科研項目688項,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勵104項,其中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11項;育成麻類作物新品種94個,覆蓋全國所有產麻區;建立了全球庫存資源最多、遺傳多樣性最豐富的麻類作物種質資源研究中心。成功研制出麻地膜、麻育秧膜等綠色環保型麻纖維膜系列產品,研發了高效節能清潔型生物脫膠技術,提出了麻改飼全產業鏈模式,構建了飼用苧麻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在麻類多用途研究、南方特色經濟作物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近年來,在科技創新工程和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的穩定支持下,麻類所體制機制持續創新,學科布局不斷優化,人才結構日趨合理,產業開發穩步增長,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研究所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麻類所60年來取得的可喜成績。他要求,麻類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扎實落實“三個面向”要求,努力打造成為服務湖南、服務南方和走向世界的科研重鎮。一是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對標一流科研院所,加強麻類產業戰略研究,調整優化學科體系和目標定位。要在傳統麻類學科和南方經濟作物等新興學科研究領域,儲備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攻克形成一批顛覆性技術,搶占南方經濟作物科技前沿制高點。二是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突破性成果培育。引導科研團隊重點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凝練核心科學問題、重大產品和核心關鍵技術,圍繞飼料替代、地膜替代、蛋白替代、環境友好等加強定向成果培育。三是要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踐行“脫貧攻堅主戰場在哪里,麻類所專家團隊就到哪里”的行動方針,立足南方經濟作物研究領域、結合產業重大需求開展重點突破攻關,服務湖南省和南方地區脫貧攻堅工作要求,重點開展武陵山區科技扶貧,助農增收,為助力脫貧攻堅打造中國農科院樣板。
湖南省政府副秘書長易佳良表示,60年來,麻類所為湖南省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貢獻,更為湖南省農業科技事業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希望,湖南省和中國農科院建立科技合作長效機制,著力解決制約湖南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陳劍平、康振生、王漢中、喻樹迅、印遇龍,分別圍繞農業機械化與現代農業、鄉村振興戰略研究與實踐、作物抗病性及其利用、多倍體作物優勢與基因組改良、無膜棉分子精準育種、現代種養循環經濟模式開發與應用等主題,分享了最新的研究進展與戰略思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王漢中,院黨組成員、人事局局長賈廣東,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相關司局和事業單位負責同志,湖南省政府相關人員、企業代表,中國農科院機關有關部門、院屬有關研究所負責同志及全國行業專家、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20余名外國專家共計600余人參加會議。(通訊員 廖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