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農業經濟科學觀察(簡稱“農經觀察”)高端學術會商第一期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會商以生豬產能和近期出臺的支持政策為主題,圍繞供求形勢、提振市場政策措施、影響生豬復養的難點和技術問題等進行研討。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及來自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及管理部門等專家60余人參加了會商。
專家們認為,國務院9月6日《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出臺的政策解決了當前養殖戶的迫切需求,生豬保護政策方向準、措施實,極大地提振了養殖信心。一是解決了“不敢養”“沒錢養”和“沒地養”的問題。首次提出“省負總責”細化豬肉穩產增產的目標,強化責任落實。通過財政支持、金融扶持、風險防控、養殖用地等方面的政策,糾正了超法律規定范圍的“禁養區”劃定,首次解決了養殖貸款和用地難題,既立足短期豬肉供給、豬價穩定,也著眼于長期的生豬生產恢復。據調查超過90%的養殖戶表示要穩增產、恢復生產和擴大生產。二是各地陸續落實政策。仔豬及冷鮮豬肉首先恢復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畜禽養殖禁養區的劃定和管理工作、貼息貸款和四個試點省市的質押貸款、符合條件的養殖用地審批等政策已經開始實施。
與會專家還就當前生豬保護政策、豬肉供需形勢、市場流通現狀、防疫體系思考及生豬養殖環保難題進行了專題研討。專家們建議,當前適合養殖的土地供給量少、一般林地難轉換為養殖用地、貼息貸款手續繁雜等問題仍需要進一步優化和細化政策;未來兩年豬肉供需呈現緊平衡,貿易量將增加較大體量;向“調肉”轉變需要引導消費習慣,優化屠宰產能布局;大幅提升非洲豬瘟等動物疫病體系公共投入、健全檢驗檢疫制度、設立突發疫病公益基金,提高疫病防控能力;探索鼓勵扶持第三方服務機構、各地探索糞肥排污權交易和建立糞肥交易平臺,通過種養結合實現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企業則希望加強制度設計、保障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來促進生豬產業穩定發展。
據悉,中國農科院高度重視宏觀戰略研究,在農業農村部黨組的支持下,不斷加強經濟、科技、政策等戰略問題研究。“農經觀察”旨在通過探索新機制,加強對農業農村經濟運行中重大問題的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市場提供咨詢,為社會提供預期。“農經觀察”是定位于農經理論專家的研究平臺、“三農”思想的學習交流平臺、鄉村振興舉措的互動平臺,具有學術性、政策性和導向性等特點。通過產學研同臺互動、同向發力,形成良性機制,為引領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提供科學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