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靜:
讓科技支撐有機農業
“總體上,我國有機農業還處于初級水平。制約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是優質生產環境難以尋覓、土壤肥力不足、抗病優質種源缺乏、生產技術支撐薄弱、證后監管乏力、有機產品公信力不足等。”王靜表示。
以關鍵技術匱乏為例。王靜介紹,“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有機生產技術是促進有機農業高效發展的必要前提。當前,我國44%的有機農業企業采用原始的‘靠天吃飯’種養模式,56%的企業缺乏高效的種養殖技術。”
有機農業對于病蟲害的防治主要采用物理、生物、植物保護制劑防治,但企業在實際生產中往往面臨產業配套不成熟,現有防治技術應用范圍小、成效低,諸多病蟲害無法有效控制等問題,加之土壤肥力不足,導致有機產品產量低、成本高。這也是當下有機產品生產不規范的主要原因之一。
針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王靜建議加強有機產品生產保障體系關鍵技術研究和推廣,重視優良種質資源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發和推廣使用,特別是要重視高效有機農業投入品的研發,改善無優良種可選、無高效肥可施、無“良藥”可用的尷尬局面。
“既要在源頭和生產過程中控制病蟲害發生幾率,也為因技術缺乏導致產品結構失衡提供解決方案,更為有機農業高效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技術支撐。”王靜說。
其次,嚴格把關認證標準,建立符合國情的證后監管制度。即建立有機產品證后多頻次抽查制度,實行從有機投入品、生產過程到最終產品的全過程最嚴監管,待產業步入健康發展軌道后再與國際通行做法一致。
再次,改變傳統的種養殖模式,建立科學的生產方式。鼓勵輪作、套作、間作、種養結合等多種生產方式,增加農田生態系統內的物種豐富度;推行有機肥、生物肥料和天然礦物肥料等多種營養復合供給方式,提高土壤肥力,重點解決有機生產產量低、質量差的問題。
最后,鼓勵成立有機農業研究機構,問診把脈有機農業生產。由行業協會或專業研究機構組織牽頭,在充分分析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優勢及制約因素基礎上,明確提出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理念、戰略導向和規劃布局,指導有機產品科學生產;政府支持加速培養有機行業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建立連接有機產品生產、銷售、消費完整渠道的追溯體系,確保有機產品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