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國家小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召開座談會,針對《2009年黃淮麥區小麥質量調查研究報告》開展座談和討論。座談會由國家小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我院作科所肖世和研究員主持。中國科學院李振聲院士、農業部科技教育司領導、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部分崗位專家以及大型食品企業代表應邀出席了會議。國家小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產后加工研究室主任魏益民教授介紹了2009年黃淮麥區小麥質量調查研究的結果。
《2009年黃淮麥區小麥質量調查研究報告》是在2008年工作的基礎上,國家小麥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產后加工研究室繼續組織黃淮麥區6家科教單位,在河南、山東、河北、陜西4省共18個地市54個縣區162個鄉鎮抽取485份農戶田間小麥樣品,以及相應54個縣區162個鄉鎮糧食收貯庫或收貯點162份小麥商品糧樣品,按照國家標準進行品質檢測,統計分析,匯總各區域報告撰寫而成。
對農戶田間樣本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被調查的農戶生產上種植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的平均占有率為21.0%,2008年為32.0%;僅以穩定時間(≥7min)簡單判斷,有22.2%的農戶田間小麥樣本達到了優質強筋小麥2級標準,2008年為38.9%;根據容重(≥770g/L)、蛋白質含量(≥14%)、穩定時間(≥7min)和降落數值(≥300s)4項指標均需達到的概率來計算,僅有5.6%地市的農戶田間小麥樣本達到了優質強筋小麥2級標準,2008年為11.9%。
糧庫樣本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以穩定時間(≥7min)判斷,有11.1%地市的糧庫樣本達到了優質強筋小麥2級標準,2008年為5.6%;根據容重(≥770g/L)、蛋白質含量(≥14%)、穩定時間(≥7min)和降落數值(≥300s),所有地市的糧庫樣本均未達到優質強筋小麥2級標準,2008年糧庫樣本也均未達到優質強筋小麥2級標準。
總體上來看,2009年小麥樣品的質量狀況也明顯低于2008年,糧庫樣本的品質性狀明顯低于田間樣本的品質性狀,特別是在蛋白質含量、面團穩定時間、拉伸阻力方面有較大的差距。其原因除了與田間抽樣樣本有可能受人為因素影響外,最主要的還是由于糧庫小麥收購質量檢驗標準、檢驗方法不規范,按容重定級后又混收、混儲等現象導致小麥質量“負向混粉效應”所致。
分析認為,2009年小麥質量水平明顯低于2008年的主要原因有:樣品的蛋白質含量、濕面筋含量明顯降低;品種構成發生了變化,優質品種的比例和種植面積下降;2009年春季干旱對小麥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受良種補貼政策影響,農民種植優質品種小麥的積極性不高。
本次調查研究提供了黃淮麥區小麥的品種數量、布局、品質現狀及被調查地區優質小麥品種在生產上所占的比例,品質性狀在地區間的差異、變化幅度;還提供了被調查地區糧庫小麥商品糧的品質現狀及存在問題。這些結果不僅為小麥育種、栽培、加工利用和優質區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為政府管理決策提供了依據或參考。
李振聲在會上指出,開展黃淮麥區小麥質量調查研究工作非常有意義,其結果客觀真實地反映小麥田間生產狀況和收貯后糧食品質狀況,取樣方法可靠,樣品代表性強,信息量大,同時也反映出產業鏈條中的諸多值得思考的問題:(1)小麥育種應該在注重選育植株結構好、抗性高、穩產的基礎上,開展優質品種育種研究;(2)標準制定方面應注意標準水平分類的依據,統一小麥收儲和小麥品種品質標準體系;(3)以基礎科學研究的結論為依據,制定符合我國傳統蒸、煮、炸食品要求的小麥品質標準;(4)充分考慮國家優質小麥生產布局的合理性。李振聲還要求,黃淮麥區小麥質量調查研究工作應該持續下去,在取得第一手真實材料和實驗數據的基礎上,發現和分析產業鏈條中存在的問題,在育種、收購、加工、標準制定及政府決策等部門互動的框架下,為小麥生產提供更多有用的科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