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派出20余名專家在樺川開展多場田間課堂,為200余位樺川縣的種植大戶、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鄉村振興培訓學員傳授玉米、水稻、大豆、食用豆、雜糧等作物種植新技術和新模式。
“田間課堂培訓不僅能聽到老師們的講解,技術效果也能在地里直觀地感受到,對于技術的理解更透徹了”。農戶們說。在星火鄉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千畝連片的水稻示范田滿眼油綠,已有七成豐收長相。作科所專家向學員們介紹了水稻優質豐產綠色生產和抗逆防倒伏化學調控新技術、水稻新品種、秸稈還田耕作技術等,現場解答農戶在生產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在另一場田間課堂里,針對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品種選擇、水肥管理、化控調節、機械粒收以及適時收獲等關鍵生產環節,專家詳細講解,還介紹了玉米化控調節、旱地保護性耕作技術以及大豆生產技術等。“連續3年示范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把合作社的玉米種植密度由4000株提升到5000株,”新勝村種植合作社社長王大江高興地說,“雖然去年連續遭到3場臺風的侵擾密植玉米仍然沒有倒伏,產量還提高20%以上。”佳木斯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季明介紹,在連續3年試驗示范的基礎上, 2021年,樺川縣在全縣推廣玉米密植技術,種植密度每公頃增加1萬株,爭取每公頃產量提高375公斤。
2019年以來,作科所為樺川派專家、送技術、出主意、做示范,建設了水稻、玉米、大豆和食用豆4個示范基地,并開展了“田間課堂”活動,在春季播種、夏季田管、秋季收獲等環節,組織田間觀摩和技術服務20多次,培訓農民1萬余人次,示范區實現作物增產增效10%—15%。(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