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4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主辦的“旱作農業科技創新與發展暨壽陽旱作農業試驗站建站30年總結交流”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壽陽召開,相關領域專家圍繞旱作農業科技創新發展進行深入探討交流。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出席會議并作報告。
梅旭榮作全國旱作農業發展展望報告,他指出,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和農業節水化”指示精神,我國“十四五”期間急需進行旱作農業類型分區,揭示旱作海綿田定向培育機制,建立氣候應變型適水種植制度。他強調,要加強集成應用適合不同場景的旱作適水提質增效技術模式,提高旱農區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品質,實現旱作農業優質生產與固碳減排協調發展;要加快突破深度節水、生物極限節水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藝機一體化和智慧化耕作。
壽陽站始建于1991年,長期開展旱作農業試驗觀測以及核心關鍵技術和模式創新研究與示范。2021年正式進入科技部擇優建設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序列。30年來,壽陽站建成了基礎設施完備、儀器設備精良的平臺條件,凝聚形成了一支長期扎根黃土地、無私奉獻的科技創新推廣隊伍,積累了豐富的科研數據資料和材料。相關研究揭示了我國旱作農田降水轉化定量關系和降水生產力提升機理,突破了適水種植結構優化、集雨補灌施肥和機械化起壟種植等關鍵技術與裝備,創建了半濕潤偏旱區(壽陽)“穩糧-增效-循環”旱地農業綜合發展和抗旱適水種植模式,為北方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山西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環發所等負責同志出席會議。專家代表和壽陽縣相關部門領導約150人參加會議。(通訊員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