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冰川)3月13-1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五屆學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學術委員會委員130多人出席了會議。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院長、黨組書記翟虎渠教授在開幕式上講話,副主任委員方智遠院士宣讀了新增補的委員名單,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應邀作了題為“2004年中央1號文件的政策背景與農民增收”的學術報告,副主任委員劉旭副院長主持開幕式并就各所重點學科調整方案的情況作了說明。
翟虎渠在講話中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業科技面臨的形勢,回顧了近兩三年來我院學科調整和建設的進展情況。他說,從學術委員會五屆一次會議正式提出我院學科調整與建設方案以來,全院上下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及新時期“三農”重大問題等國家戰略需求,結合學科自身發展規律、國際前沿發展趨勢、我院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新時期我院發展的戰略目標,深刻認識到學科建設及其對我院改革與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達成了高度的共識,并確定了作物科學、動物科學、農業微生物科學等9大學科領域和41個一級學科、173個二級學科的基本框架。當然,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認真研究解決。接著,翟虎渠就學科調整和建設問題提出了以下幾點意見。
第一,要認清“三農”和科技發展形勢,明確國家隊的歷史使命和要求,進一步深化對學科調整和建設的認識。近年來,世界農業發展出現了一些新動向:一是建設現代農業已經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方向。傳統農業正在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產業領域不斷拓展,對科技的依賴程度日益提高,農業科技已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二是農業競爭日益高科技化,高新技術成為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農業正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支撐型”轉變。三是農產品生產正朝著高品質、個性化方向發展,未來農業不僅要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品種、花色的個性化需要,還要滿足消費者對健康保障和精神享受的需要。四是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高產、優質、低耗、高效、安全、生態”已經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潮流。五是在人口、資源、生態、市場、就業壓力等條件的制約下,必然要求農業科技發展的目標調整到為“三農”(農民、農業、農村)和“三生”(生產、生活、生態)服務,為農產品優質、高產、高效、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服務上來。
第二,要進一步明確學科建設與調整的思路和方向,確定工作重點和任務。要鎖定我院學科建設的目標和方向,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中國特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優勢重點學科群,努力構建農業重點學科平臺,形成具有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的科研團隊,造就國際一流水平的農業科學家,形成國內和世界知名的農業科學研究基地,到2010年全面完成我院的重點學科建設,在九大學科群下形成35-45個一級學科、140-180個二級學科的學科群體。
第三,要抓住機遇,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加快我院學科調整與建設的步伐。全院上下要統一思想,下定決心、克服困難,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把學科建設當作各研究所今年的第一要務來抓。各所黨委要在學科建設上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氛圍,為學科建設保駕護航。在學科建設上,各所要實行一把手負責制。
最后,他號召全院干部職工一定要從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正確認識學科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加快學科建設步伐,促進科技創新,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確保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會議期間,分成糧棉油與園藝作物、資源環境與植物保護、畜牧草業與獸醫獸藥等6個學組,審議了各研究所重點學科建設及調整方案,評審了200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獎勵項目,研討了確保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的科技需求與對策。
3月13-1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五屆學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學術委員會委員130多人出席了會議
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五屆學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會場
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院長、黨組書記翟虎渠教授在開幕式上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