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藏糧于技”科研攻關取得新突破,糧食作物育種和栽培技術等取得一系列進展,有力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
這是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2021年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的消息。
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在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履行農業科研國家隊職責使命,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主動服務農業農村主戰場,科研攻關取得新突破。
其中,集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性于一體的水稻品種“華浙優261”,獲第三屆黑龍江國際大米節秈米組金獎第一名;“中麥895”累計推廣約4500萬畝,年最大推廣面積1062萬畝,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中麥578”平均畝產達到841.5公斤,創下黃淮麥區高產紀錄;玉米豐產綠色高效全程機械化技術再創1663.25公斤畝產新紀錄;創制耐草甘膦除草劑大豆新品種“中黃6106”。
據了解,近年來中國農科院強化平臺條件建設,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國家作物種質庫為代表的一批“國之重器”加快建設,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南繁研究院作物表型研究設施等開工建設,為保障糧食安全夯實創新高地。
唐華俊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農科院要搶占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制高點,突破農業科技創新關鍵點,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性、根本性和決定性作用。
據悉,2021年中國農科院將加大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力度,推動綠色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提檔升級,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重點強基礎。中國農科院將著力把國家作物種質庫新庫打造成優質工程,謀劃建設國家種業實驗室,新建作物基因資源、油料作物生物學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農作物基因改良、農業生物安全等國家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