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
“當前,我國耕地不僅數量減少,而且退化嚴重,主要表現為土壤酸化、鹽堿化、黑土地退化以及耕層變淺。”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向《中國科學報》強調,科學利用和保護耕地事關國家糧食安全,需要切實重視加強。
據農業農村部《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將全國20.23億畝耕地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6.32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1.24%;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9.47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6.81%;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4.44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1.95%。
“迫切需要加強耕地質量科學創新,強化國家耕地安全戰略科技力量,為耕地合理利用和地力提升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陳萌山認為,從科學研究角度,目前我國耕地保護與利用存在四大問題。
缺乏頂層設計。耕地相關學科的研究以科學家的興趣為主,不具有總體性和戰略性,國家使命要求沒有充分體現,如耕地保護的相關標準缺失。
欠缺系統性研究。耕地保護既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二者的綜合研究不夠,如從數字土壤到智慧耕地的融合研究不足。
科技支撐不足。主要是協同高產與耕地保護技術缺乏;有機肥供肥緩慢,秸稈還田碳氮比過高造成減產,有機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需要創新;農田水土流失嚴重,耕層土壤逐漸變薄,保護性技術及機械缺乏。
研究條件落后。耕地相關學科投入少,研究平臺基地相對薄弱。近年來以土壤組學和智慧耕地為代表的學科前沿已經出現,迫切需要通過改善科研條件,取得原創性突破性成果,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
針對耕地保護與利用存在的科技問題,陳萌山建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系統開展國家耕地質量科學研究,打造耕地保護利用科技支撐國之重器。
他建議重點開展以下學科領域的研究開發:
開展土壤組學研究。建設宏基因組、宏轉錄組、基因組、蛋白組、代謝組、轉錄組學和生物信息學實驗室,從本質上揭示微生物新基因,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及多樣性。
開展土壤改良研究。建設土壤物理、土壤化學、土壤生物、土壤監測、改良裝備實驗室,阻控土壤酸化、鹽堿化、黑土地退化及耕層變淺,實現中低產田改良與地力提升。
建設耕地保育研究。建設土壤培肥、土壤耕作、養分管理、新型肥料、環境生態實驗室,充分利用有機肥、秸稈和綠肥資源,科學施用化肥,培肥地力。
開展智慧耕地研究。建設數字土壤、土地利用、農業遙感、信息技術實驗室,推進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監測、評價與管理的數字化改造,實現全國所有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果“一張圖”。
開展耕地管理戰略研究。建設全國耕地利用監測網絡,研究耕地監測、保護和利用的理論、方法、技術、產品、政策等,發布耕地保護標準,建立大數據中心,成為國家耕地質量戰略研究中心和策源地。
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牽頭組織國際耕地質量大科學計劃,整合全球資源,為我所用,引領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