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1周年主題活動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我國著名紅色農學家陳鳳桐院士塑像揭幕儀式,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和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共同為塑像揭幕,張合成致辭,院黨組成員、人事局局長陳華寧主持儀式。在家院領導,院老領導薛亮、陳萌山,農業農村部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王家忠,陳鳳桐院士家屬陳平生、陳新華出席揭幕儀式。
張合成指出,為陳鳳桐院士塑像就是要傳承紀念陳鳳桐院士的建院精神。陳鳳桐院士受命于1949年5月1日組建成立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并擔任首任所長兼黨委書記,這是新中國第一所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是中國農科院前身。1950年1月,陳鳳桐院士起草了《中央農業研究院組織綱要(草案)》。1954年8月14日,農業部黨組提出《關于籌建農業科學研究院向中央的報告》。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1957年3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大會召開,陳鳳桐被任命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分黨組書記兼副院長。以陳鳳桐院士為代表的農科奠基人通過篳路藍縷的創業、櫛風沐雨的拼搏和鞠躬盡瘁的奮斗,為中國農科院的組建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播下了農科精神的種子,成就了今天的中國農科院和農業科技事業。
張合成指出,為陳鳳桐院士塑像就是要弘揚傳承紅色農學家的開拓精神。陳鳳桐院士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槍林彈雨中前往敵后根據地組建雁北抗日游擊支隊。1941年,調任晉察冀邊區政府農林牧殖局局長,領導邊區農業生產和科研工作,并創立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創辦學術刊物《自然科學界》。1944年,赴延安中央黨校學習,期間多次前往南泥灣協助檢查并指導開墾工作,在《解放日報》發表一系列文章,對陜甘寧邊區軍民生產自救運動起了推動作用。一生踐行著對黨絕對忠誠的誓言,無論是投身革命工作,還是領導農業科技工作,雖經歷嚴峻考驗,但始終初心不改、英勇斗爭,不怕犧牲。他的事跡是偉大建黨精神在農業科學家身上的具體體現,是老一輩紅色農學家把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基因融入中國農科院文化血脈的優秀代表,是全院持續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
張合成指出,為陳鳳桐院士塑像就是要弘揚傳承科學精神。陳鳳桐院士一生矢志農業科技創新,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特別是在漫長的革命實踐、科研實踐和管理實踐中凝練出了“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科研實驗權”這一論述,成為農業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方法論,體現的是科研工作者實踐情懷、一線情懷、三農情懷、人民情懷,核心要義是“從生產實踐中來,到生產實踐中去”,這對于圍繞“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時刻提醒著全院農業科技工作者要牢記農業科研國家隊的使命擔當,到鄉村振興主戰場中去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