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經濟發展,由于農業的比較效益偏低,減少農業用水量,保障工業和城市用水的壓力非常大,農業用水被擠占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但就農業用水本身而言,供需矛盾已經非常突出。農業是用水大戶,占全國總用水量的65%以上。我國糧食產量的2/3以上,蔬菜的90%以上產自灌溉農田。保證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也對擴大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障率有著強烈的要求。如何解決這一矛盾,記者專門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所長段愛旺。
發展節水農業要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效益
我國許多地區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已經十分尖銳,開源潛力有限。因此,段愛旺指出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利用已有灌溉面積上節省下來的水量發展新的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有可能的話供給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需求,是解決目前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的一條重要出路。
一個地區可供利用的水資源量,叫做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可供發展為灌溉農田的土地資源十分豐富,對水資源的潛在需求遠遠超出當地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而大部分地區的水資源都已高度開發利用,因此發展節水農業,主要功夫應下在已有的灌溉面積上,而不是發展新的灌溉面積。發展節水農業,解決區域水資源過度利用應是目標之一。
另外,節水農業的效益主要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方式體現。目前,我國在發展節水農業過程中,還存在節水的投入方與收益方錯位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強科技創新,探索節水增效的模式與技術,使節水實施者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要通過政府補助的方式予以支持,加大對節水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考慮對節水活動給予一定的政策性補貼。
農田灌溉工程基本建設投入不能滿足需求
段愛旺認為,確保糧食安全要高度重視農田水利建設。除了加強科技創新,不斷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外,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好農田灌溉工程基本建設的投入與管理問題。
從上世紀末期開始,國家投入專項資金,對大型灌區的干支渠和控制性骨干工程實施節水技術改造,但由于投入總量有限,只有部分大型灌區,以及部分規劃內容得以改造,斗渠以下的輸配水工程,還未能得到有效考慮。占全國灌溉面積50%以上的中小型灌區,才剛剛列入考慮之列。
對于大型灌區的末級渠系,以及未能列入改造計劃的中小型灌區,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灌溉渠系年久失修,老化損毀嚴重。“我們在河北、河南一些地區考察,發現很多中小型灌區,輸水的渠道堵塞損毀嚴重,許多都不能用了,造成大量灌溉面積的失灌,或完全變為旱作農田。”段愛旺說。
段愛旺告訴記者,過去在農村,一家每年出幾十個義務工,主要用于在農閑的時候修建和維護灌溉渠系。目前這方面的投入銳減,國家投入還沒有相應跟上,加上組織上的困難,許多地方田間灌溉設施無人管理,灌溉面積嚴重萎縮,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灌溉管理模式與一家一戶經營模式有矛盾
灌溉工程的管理和使用,需要有一定規模的農田,按照統一的計劃運行。特別是像噴灌、滴灌等先進的節水設施,牽涉到集中管理與費用分攤等問題,很難在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中大規模的運用。
我國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從農業機械、灌溉設備與技術等方面講,已經具備了大規模生產的能力。當前各地都在嘗試土地合理流轉,這是向規模化經營邁出的探索性的一大步。而制約生產規模發展的,實質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
要讓農村的閑置勞動力走出農村、脫離農業,向城市工業、服務業領域轉移是一個大的方向。應當創造條件,積極推進這一進程。為此,城市應該進一步放開種種限制,在戶籍管理、就業渠道及待遇、子女入學、社會福利等方面,為進城農民提供平等的機會與服務,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從而促進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步伐。 (科技日報記者 常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