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北京聯合舉辦“2021中國和全球農業政策論壇暨《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和《全球糧食政策報告》發布會”。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出席會議并致辭。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約翰·思文視頻致辭。
唐華俊指出,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和全球食物系統都帶來了巨大沖擊,草地貪夜蛾和非洲豬瘟對中國農業的影響還在持續,但是農業充分發揮了“壓艙石”作用,中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生豬產能恢復超過預期,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答卷。“十四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將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加強宏觀戰略和政策研究,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種業“卡脖子”技術、動物疫病防控、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全面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問題開展深入研究,進一步提高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學術影響力、決策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為政府有關部門制定宏觀政策、實施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約翰·思文強調,新冠疫情對全球食物體系和食物供應鏈的沖擊仍在延續,未來需要改善全球食物體系以應對這一沖擊。全球食物系統轉型需要多方面的、基于實證的方法以及多部門的協作。
會上,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發布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1》。該報告剖析了國內外宏觀經濟與農業產業形勢,從全要素生產率、品種增產貢獻率和種業競爭力等視角剖析了中國三大主糧(稻谷、小麥、玉米)競爭力,全面研判了“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業—食物系統發展趨勢,深入討論了2035年國家糧食安全形勢、生豬產能恢復和潛在重大風險等熱點問題。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農業促進營養與健康研究項目主任、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約翰·麥克德莫特發布了《2021全球糧食政策報告》。報告呼吁全球應當從新冠肺炎疫情中汲取經驗教訓,從高效、健康、抗逆、包容、可持續等五個方面推進食物系統轉型,減少疫情的負面影響。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陳曉華,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會長陳萌山,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樊勝根,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仇煥廣作為特邀嘉賓對兩個報告進行了點評。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范小建,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等國際機構代表,農業農村部有關司局、高校、各省農科院的領導和專家,中國農科院機關各部門、院屬各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此次發布會采用中英文雙語面向全球網絡直播,來自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3000多人線上觀看了發布會。(通訊員 劉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