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范建)為適應加入WTO后的多元化環境,中國的農業政策研究將實現由經驗型決策向科學量化的重大轉變。為此,6月25日在北京啟動的“國家農業政策分析與決策支持開放實驗室項目”,可為政府提供國際先進的農業政策決策分析平臺,以及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出席“中國農業政策研究國際研討會暨項目啟動儀式”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福格爾,肯定了這種與國際接軌的科學形式后指出:“政策研究和技術研究一樣是農業發展的發動機。在先進技術的推廣、農業科技投資等方面,國家的農業政策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農業政策是一國政府為了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引導資源配置、矯正收入分配、支持國內農業增長和發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規則。農業政策本身雖不增加資源總量,但卻可以改變技術進步的方向、要素配置和收入分配方式,進而影響經濟增長的效率。發達國家和國際機構高度重視農業政策分析和效果評估,不僅建有全球農業的龐大數據庫,先進的數據采集、處理設備及眾多的農業政策分析、評估隊伍,而且利用先進的定量分析模型和評估,對每項政策提案都有事先分析和事后評估。
我國首次啟動的“國家農業政策分析與決策支持開放實驗室項目”,是新時期農業經濟與管理學領域的重大創新。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萬寶瑞說,面對農業發展的新階段,我國農業政策的研究和設計,迫切需要對農業政策分析方法、政策手段、運行機制和組織方式進行創新。迫切需要定性與定量、宏觀與微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農業經濟政策決策支持平臺。而開放實驗室的研究方式,正是適應中國農業宏觀決策科學化的客觀要求。
得到農業部、財政部等支持及世界銀行資助的這個開放實驗室,設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由國內外一流農業政策研究專家組成。據開放實驗室主持人錢克明博士介紹,項目總體建設包括中國農業經濟政策研究數據庫、中國農業政策分析平臺與決策支持系統、中國農業政策效果演示與報告系統三大部分。其主要目標是,圍繞未來中國農業政策的重大問題展開一系列科學、系統的政策分析,為國家農業政策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對既定的政策,模擬分析其實施后對供給、需求、收入分配、糧食安全、貧困、環境、國民經濟及其他行業、國際貿易的影響;設計可供選擇的政策方案和政策工具;設計實現目標的政策組合;預測主要經濟和社會參數;為國家、社會、經濟戰略規劃提供支持信息;培養高級農業政策分析人員;還將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政策研究和制定提供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