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類研究所2004年改革目標是:調整機構設置,發展壯大科技產業,加大行政管理改革力度,向市場要效益。
該所打破事業單位建制,組建了新的機構:科技創新中心、產業開發機構及職能服務部門,崗位職數共計91個。創新中心分8個項目組,崗位職數30個;產業開發機構分7個事業部,崗位職數44個;職能服務部門崗位職數11個。
一、職能部門人數減少,人員素質提高
通過全所競爭上崗、全員聘用和領導干部交流輪崗,有6名處級領導實行了輪崗。改革后職能部門的人數由18人減到11人,實現了一人多崗,一人多職。改革前,職能部門有碩士1人、大學本科4人,平均年齡47.8歲;改革后有博士2人、碩士1人、大學本科5人,平均年齡37.5歲。
二、創新力量得到集成,研究方向進行了調整
研究所根據自身創新優勢,確定了8個研究方向。以8名院二、三級崗位杰出人才為龍頭,從70余名科技人員中遴選出30名科技骨干,形成了科技創新中心。
各課題組有權決定課題的人、財、物的調配和收入的分配。創新中心運用已建成的幾個國家麻類技術創新平臺,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973前期等項目為突破口,在繼續爭取國家重大項目的基礎上,將研究方向轉到為事業部提供具有源創性的可物化的新產品、新技術上,將立項原則從傳統的研產銷一體化轉移到銷研產一體化,從而使科研成為產業開發的堅實后盾。
三、產業發展力量得到加強,政策更加優惠
有30余名原長期從事科技工作的技術人員和輔助人員以及7名從行政崗位上分流出來的管理人員被充實到產業開發第一線。這些同志擁有相關的科技開發技能、項目經費和應用技術,也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管理經驗,將成為研究所產業開發的主要力量。
各事業部有用人、用財和業務經營自主權。事業部的經理有權決定本部門其他成員績效工資額。研究所對從事開發經營的各個事業部提供啟動金和開辦費。此外,各事業部從事開發經營活動所需的流動資金,研究所可以給予貸款或協助向銀行申請貸款。
四、分配制度改革
研究所高層管理人員和院二、三級崗位杰出人才實行年薪制;開發業績突出并完成公司開發創收任務的事業部經理,除基本工資外,還可獲得6萬元的年績效工資;其他員工實行基本工資、崗位工資、績效工資和福利相結合的工資制度。
五、試行內退制度
對距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內的4名職工辦理了內退手續。為了讓這部分職工安心內退,支持研究所的改革工作,除發給基本工資、生活補貼、誤餐費和享受其他福利以外,內退期間還可享受增加一級工資的待遇。
六、轉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麻類作物有特殊性,建立支柱產業難度大
麻類產品是我國的傳統出口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麻類產品戰線長,麻類作物種植面積僅千萬余畝,而且苧麻屬無性繁殖作物,種子市場有其局限性。因此,建立支柱產業難度較大。
2、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由于一些配套措施跟不上或未能及時在地方貫徹落實,導致職工對轉制存在畏懼心理。湖南省目前只啟動了企業單位的社會養老保險,尚未將事業單位(全額撥款)的養老保險納入社會統籌。因此麻類所轉制為科技型企業后,需向當地社會保險機構繳納巨額養老保險費后,方能入保。請上級部門予以關注并幫助解決。
3、歷史負擔沉重
研究所現有農工的比例幾乎占在職職工的一半,這部分人在企業轉制中難以發揮作用,給轉制工作造成較大困難。因此,必須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人員分流辦法,才能達到精減富余人員的目的。
分享到
麻類所改革動態
發布時間:2004-04-01
|來源: 院辦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