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召開視頻會,交流總結支援河南災后復產工作取得的經驗與成效,明確下一階段目標任務。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出席會議并講話,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王漢中出席會議。會議高度肯定了各專家組和有關研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績,對一線專家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和慰問!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據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煥鑫的指示要求,中國農科院第一時間組織動員,從14個研究所抽調精干力量,組建了24個專家組、3個技術指導組,60余位專家自7月26日起馳援河南,為24個嚴重受災縣抗災復產奪豐收提供技術指導。在復產奪豐收一線,專家組克服災情、疫情和酷暑等困難,認真踐行國家隊職責使命,急百姓之急、想百姓之想,以忘我精神投入工作,為受災縣恢復生產提供了專業的技術指導,支援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得到受災縣普遍認可。
深入調研,摸清實情。專家組到達目的地后,第一時間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災情調研,詳細了解農作物受洪澇災害情況,掌握第一手數據和資料,為制定方案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作科所專家組深入18個鄉鎮50個行政村調研指導。植保所3個小組分別在延津、封丘、獲嘉三縣的16個鄉鎮43個生產點深入調研,28次召開座談會。
因地制宜,研制方案。在調研和聽取多方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專家組制定了多項救災減災技術方案,為各受災縣恢復生產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指導方案和建議。陸續制定出18套技術指導方案,覆蓋農田排澇除漬技術、水毀高標準農田修復技術、暴雨災后蔬菜應急管理措施、畜禽糞便和災病死畜禽一體化堆肥處理方案、因災絕收田補種綠豆輕簡化栽培技術、災后大豆、花生生產技術、洪澇災后果園復產技術等各個方面,為受災地區農業復產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田間課堂,傳經授寶。“專家們,快來看看俺的地,這還有救沒?昨夜的14級大風,僅剩的玉米又被吹倒了,還有沒有可能保下點兒產量?怎么樣才能保證下一季的收成?”群眾有需求,專家來解答。作科所駐河南滑縣救災工作組開展“玉米抗逆豐產增效關鍵管理技術”田間課堂活動,現場解答種植大戶、合作社、當地技術人員的實際問題。植保所獲嘉縣專家組對農技人員和種糧大戶100余人開展災后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重點講解無人機噴施防治玉米病蟲害的關鍵技術。
技術培訓,咨詢指導。情況摸清以后,通過綜合研判,各專家組互相交流借鑒,專家們對恢復生產的技術對策心中有數了,于是專家組調研走到哪里,就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到哪里,并把連夜趕寫的恢復生產技術指導方案提交給當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鄭果所救災專家組制作的桃樹澇災后補救技術等視頻,為廣大果農提供了指導幫助。煙草所專家組對煙葉災后生產恢復、病蟲害防控、補種改種等方面進行具體技術指導,最大限度維持煙葉生產恢復與煙農收益。
發放明白紙,實用方便。為了便于廣大受災企業和農戶更快地掌握各類實用技術,專家組因地制宜地編印各類簡明易懂、方便實用的明白紙,短短幾天內先后印發西瓜淹水后恢復生產技術指導明白紙、草莓澇后恢復生產技術明白紙、因災絕收田補改種綠豆輕簡化技術明白紙、桃樹災后恢復生產技術指導明白紙等十幾套。受到受災縣農業農村部門和種植戶、專業合作社等的廣泛好評。
捐贈物資,雪中送炭。專家組借助研究所及所辦企業等各類平臺,積極開展種子、農資、圖書資料等捐贈活動。植保所工作組聯合農藥企業,捐贈10噸農藥物資,擬通過獲嘉縣農業農村局定向捐贈給獲嘉縣受災嚴重的種植大戶。作科所專家組聯系相關公司捐贈給獲嘉縣6000斤綠豆種子用于災后補種,并購置大白菜、蘿卜、生菜種子150斤發往滑縣以滿足初步改種補種需求。棉花所工作組與所機務隊攜農機、種子赴安陽縣災后農田進行機械粉碎和播種任務。環發所與棉花所聯合工作組共同研討制定生產恢復技術指導技術方案和捐贈救災物資倡議書等。各所積極捐贈復產亟需物資,全力支撐當地恢復農業生產。
會議總結時強調,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專家組第一時間奔赴主戰場,幫助河南受災縣抗災多豐收,較好落實了部、院黨組的決策部署,體現了國家隊的擔當,也體現了國家隊的精神狀態。河南三所在自身受災嚴重的情況下,積極參與其他受災縣幫扶工作,體現了較強的奉獻精神和擔當意識。下一步,各單位和專家組要繼續遵循防疫與生產兩不誤原則,堅持現場指導和線上指導相結合,做到重實效、長期幫,統籌推進幫扶工作與鄉村振興,形成長期工作的幫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