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其文化價值首當其沖,牡丹文化也是伴隨牡丹的栽培歷史發生發展起來的。最早始于先秦至南北朝時期,到唐代達到了繁盛期。唐代人們期望幸福安樂,以富足為美,花大艷麗的牡丹成為盛世富貴的象征。每當花時,人們傾城而觀,《事物紀元》就生動記載了武則天與牡丹之間的故事,此后的文藝作品多源于此。關于牡丹的藥用記載,最早出現于東漢的《神農本草經》,其藥用部位是牡丹的根皮,也就是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能。除藥用外,隨著牡丹籽油被列為新資源食品以來,牡丹深加工產品在多領域也被廣泛應用。除牡丹籽油外,牡丹茶、牡丹化妝品、牡丹營養食品等被廣泛應用。通過標準化生產,市場拓展和產業鏈優化等方面,大大提高了牡丹的綜合利用價值。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牡丹產業更是緊扣了我國總體發展布局,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總體布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力發展牡丹為代表的花卉產業,可極大促進我國生態修復及農村產業興旺,重現綠水青山,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通過一帶一路,牡丹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盛世之花,也將帶著中國人民的美好夙愿傳遍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