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呈現出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舉世矚目的跨越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強國建設,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
在我國東北邊陲的北大荒建三江農場里,這個剛建成不久的數字一體化云平臺,可以實時監測到建三江農場的生長情況。而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北大荒集團的4800萬畝地塊已完成全部數據的采集和上圖,實現了北斗導航終端的全覆蓋。
北大荒集團建三江農場種植戶 劉洪福:過去我們按照傳統的種植方式,辛苦而且產量還不穩定,現在大力推廣智慧農業、數字農業,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科技讓種地變得更輕松。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茫茫北大荒發展為如今富饒的北大倉,75年間,北大荒集團累計產糧超過1萬億斤,見證了中國人從“吃不飽”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跨越。
回望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僅有2264億斤,在之后的70多年的時間里,先后邁過11個千億斤臺階,2023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39萬億斤,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中國成功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人口,創造了世界農業史上的奇跡。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害是種子和耕地”。他強調“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如今,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科技為農業生產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我國農業種質資源保存總量位居世界第一,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超過45%。從縱橫馳騁廣袤田野的大型農機,到爬坡越嶺的小型農機,我國農機裝備總量接近2億臺(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73%。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已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黨的二十大,習近平總書記前瞻性提出農業強國戰略,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局局長 李新海:“農業強國”戰略,這是一個多維度、全方位的發展戰略,它不僅關注農業的現代化,更著眼于農村的現代化和農民的現代化。這種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建設路徑,為實現農業農村的全面發展,為推進國家現代化進程提供堅實支撐。
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舉措,農業農村現代化展現出新活力。
今年出臺的《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將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通過大力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飲用水主要靠自己解決,到如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通過深化數字鄉村建設,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接近2億;農產品電商網絡零售額突破7300億元。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梳理近七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鄉村振興”成為其中一條重要的主線。從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到推動鄉村文化發展,再到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鄉村全面振興”已經成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戰略任務。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 林萬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這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要在城鄉融合的框架下,來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讓農村能夠初步具備現代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民能夠過上更加富裕和美好的生活。
如今的中國鄉村,正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幅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中華大地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