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洋在致辭中指出,禾谷類作物是各國百姓主要的能量和蛋白質來源。銹病、白粉病是禾谷類作物的重要病害,一般情況下可導致作物減產5%-10%,嚴重時可達30%以上。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栽培制度的變革及病原菌變異,全世界都面臨禾谷類銹病、白粉病帶來的嚴峻挑戰。
李家洋強調,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和消費國,種植面積達2280萬公頃,產量超過1億噸。但是小麥條銹病對于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小麥產量影響很大。中國農科院作為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在小麥病害流行和防治上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國小麥條銹病流行體系和菌源基地綜合治理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希望此次會議能夠成為禾谷類銹病和白粉病防治的信息交流和經驗共享平臺,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改善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國際禾谷類銹病和白粉病會議的前身是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禾谷類銹病和白粉病會議,創立于1969年,每4年召開1次。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從事銹病、白粉病研究的科學家便陸續參加該會議,與世界同行面對面地開展學術交流,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銹病和白粉病研究的深入與發展。本屆大會圍繞病害流行與預測、病菌群體遺傳與多樣性、病菌基因組學以及寄主——病原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學、寄主抗病性及其遺傳育種、病害綜合治理策略與技術等5個專題進行了學術交流。
據了解,小麥條銹病和白粉病是影響禾谷類作物(小麥、大麥、黑麥、燕麥等)安全生產的重大生物災害。2009-2011年,小麥條銹病在中亞、西亞和北非國家大流行,每年發生面積4.5億畝,產量損失10%-80%,造成經濟損失10億美元以上。而中國是世界上小麥條銹病發生范圍最大、危害損失較重的國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小麥條銹病年均發生面積6000萬畝左右,防治后的損失也在10億公斤以上。白粉病是中國小麥的第二大病害,目前每年發生面積1億畝左右,造成的產量損失3億公斤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