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質量與品質綜合評價崗團隊以金銀花種植過程中11種常用的殺蟲劑、殺菌劑和殺螨劑為對象,系統研究并揭示了金銀花從田間到人體攝入過程中化學農藥殘留行為機制,明確了11種農藥降解半衰期,闡明了金銀花不同干燥及煎煮加工方式對農藥遷移及轉化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危險材料雜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金銀花是食藥同源類中藥材,具有重要的藥理學作用,備受消費者青睞。作為藥食同源產品,在人體攝入前經歷田間采收、干燥加工、煎煮處理等一系列過程,了解金銀花種植及加工過程中的化學農藥殘留動態及代謝轉化,已成為金銀花產業健康發展和中藥質量安全重點關注的問題。
研究發現,金銀花加工過程中,日曬方式農藥富集率(5.57)顯著低于陰干(7.08)和烘箱干燥(11.17)兩種方式;農藥的辛醇-水分配系數、水溶性和熔點是決定金銀花干燥及煎煮過程中農藥殘留轉化關鍵影響因子。研究還繪制了降解轉化途徑,對降解產物毒性進行了預測,對金銀花中供試農藥及轉化產物膳食風險進行了評估。研究結果為中藥材中農藥殘留膳食風險控制和農藥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及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資助。(通訊員 高鴿)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2.128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