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持的“作物孢囊線蟲綜合治理技術方案”項目取得重大進展并通過驗收。該項目在全國11省建立試驗基地24個,建立防控示范區29個,示范面積440多萬畝,輻射面積2123萬畝,防效為7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綜合經濟效益2.98億元,有效地遏制了小麥、大豆、水稻和甜菜等作物孢囊線蟲的猖獗危害,全面提升我國作物孢囊線蟲綜合防控能力。
據彭德良研究員介紹,我國小麥、大豆、水稻等糧食作物孢囊線蟲病發生嚴重,我國小麥孢囊線蟲病常年發生面積6000萬畝,大豆孢囊線蟲病發生面積3000萬畝以上,隨著秸稈還田等耕作制度的變化,小麥和大豆孢囊線蟲病加重發生,已經成為制約小麥和大豆生產上的主要問題之一。
植保所作物線蟲病害流行和防控創新團隊,聯合國內14家科研教學單位,圍繞我國糧食作物孢囊線蟲危害的重大現實生產問題,著眼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大局,經過多年持續研究攻關,研發了“作物孢囊線蟲分區綜合治理技術體系”,針對馬鈴薯和甜菜生產中爆發孢囊線蟲病害問題,采用形態和分子技術鑒定,在我國首次發現馬鈴薯金線蟲和甜菜孢囊線蟲兩種重大檢疫性線蟲,制定了應急處理技術方案,有效遏制了其在我國的擴散和蔓延;進一步研發出孢囊線蟲早期快速分子檢測和監測技術6項,為作物孢囊線蟲的早期預警提供了技術支撐。該團隊篩選獲得抗孢囊線蟲病小麥品種(系)37個,大豆免疫品種(系)252個,高抗品種(系)617個,選育大豆抗病品種3個,為抗性品種合理布局提供了技術支撐;研制了5種化學殺線蟲劑和4種生防制劑,解決了作物孢囊線蟲防控中有效殺線蟲劑缺乏的問題。(通訊員 歐陽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