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蟲害防控與生物安全團隊公布了龜紋瓢蟲(Propylaea japonica)高準確性、完整性和連續性的基因組精細圖譜,并對其抗藥性、耐高溫特性相關的功能基因進行了挖掘分析,同時篩選出大量可用于群體遺傳研究的分子標記,為加快推進從基因組層面揭示龜紋瓢蟲抗藥性和耐熱性分子機制奠定了基礎,對深入解析該物種群體進化、捕食多樣性和對環境適應性機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分子生物學資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態資源(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上。
龜紋瓢蟲作為農業生態系統中的一種重要天敵昆蟲,在維持生態平衡及生物防治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關于該物種的耐熱性、抗藥性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亟需對其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該研究結合多種測序技術將龜紋瓢蟲基因組組裝到染色體水平,鑒定出二倍體物種——龜紋瓢蟲染色體數目為20條,并發現相關功能基因呈現明顯擴張。通過比較基因組分析發現,龜紋瓢蟲與赤擬谷盜和光肩星天牛的親緣關系較近,在大約236.21百萬年前從二者的共同祖先中分化為不同的種。該研究率先破譯了龜紋瓢蟲基因組序列,為解析龜紋瓢蟲抗逆性分子機制、群體遺傳模式和鞘翅目昆蟲比較基因組學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因資源,并為天敵昆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對開發利用天敵昆蟲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得到轉基因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通訊員 梁冰)
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1755-0998.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