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通過對301份栽培苧麻全基因組重測序和纖維產量性狀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系統解析了苧麻產量性狀遺傳結構,對培育苧麻高產纖維品種和低纖維飼用品種提供研究基礎。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據劉頭明研究員介紹,苧麻是我國特有的纖維作物,已有數千年的種植歷史。苧麻纖維屬于韌皮纖維,具有纖維束長、拉伸力強、透氣性好等特點,是高檔紡織原料。苧麻又是我國南方地區高蛋白飼草的重要補充,降低飼用苧麻品種中的纖維含量有助于改進飼用適口性。揭示苧麻纖維性狀形成的遺傳機制,對于定向選育苧麻高產優質纖維品種和低纖維飼用品種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有關苧麻纖維性狀形成的遺傳機制仍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對254份農家種,13份育種親本及34份栽培種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對纖維產量及其構成因子性狀關聯分析,共鑒定到48個纖維產量及相關性狀候選基因,系統解析了苧麻產量性狀遺傳結構。該研究還分析了栽培種基因組的選擇清除區間,鑒定到多個纖維產量基因的育種選擇印跡。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資助。(通訊員 廖勇鳳)
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