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和廣東省農科院、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等單位合作,揭示了玉米葡萄糖轉運蛋白CST1介導調節氣孔運動和光合作用的分子機制。該研究進一步厘清氣孔開閉與光合作用的調控途徑,未來可利用CST1及其他氣孔運動控制基因的調控機制提升光合效率,為提高作物產量提供一條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植物細胞(Plant Cell)》上。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長最重要的生理途徑,對作物而言,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也是從源頭上決定作物產量高低的關鍵因素。因此,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二氧化碳對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為了達到最佳的光合效率,植物可根據自身的碳狀態控制葉片的光合速率:當光合產物不足時,植物會上調光合作用效率;而光合產物過度積累時,則通過光同化物反饋調節抑制光合作用。氣孔是二氧化碳進入植物葉片的門戶,氣孔的開閉可以控制光合作用的速率。雖然碳狀態對氣孔開閉和光合作用效率的調節是植物界的普遍現象,但是其分子機制尚不明確。
該研究在玉米突變體庫中首次鑒定了一個閉孔突變體cst1。cst1突變體在灌漿期前和野生型玉米沒有表型差異,但是在灌漿期表現出氣孔關閉、葉片早衰、籽粒灌漿不足的表型。通過圖位克隆和CRISPR / Cas9驗證,證明cst1基因編碼葡萄糖轉運蛋白CST1,突變降低了該蛋白的寡聚化和葡萄糖轉運活性。通過比較cst1突變體和野生型玉米的轉錄組和代謝組,發現cst1突變體中C4光合作用基因顯著下調,碳饑餓標志基因和標志代謝物顯著上調,這和氣孔關閉的表型是一致的。此外,研究還發現,CST1的表達受到碳饑餓的誘導和光合產物的抑制,揭示CST1在光合同化物反饋調節氣孔運動中發揮關鍵作用。(通訊員 崔艷)
原文鏈接:http://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19/04/17/tpc.18.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