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農科院建院六十周年賀信精神,主動對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做好“土特產”文章,圍繞部、院黨組中心工作和“三農”工作重點任務,支撐鄉村特色產業重大科技需求,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通過組織全院農業特色產業科技力量,組建中國農業科學院鄉村特色產業專家團,依托區域性農業農村特色資源,進一步推動鄉村特色產業多樣化、高質化發展,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實現鄉村特色產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
一、背景意義
(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義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鄉村特色產業作為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資源特色的產業,對帶動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在不斷升級,今后農產品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隨著區域農業發展不斷同質化,具有地理標識及區域特色的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影響帶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鄉村特色產業已經成為區域品牌打造的主力產業,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增加農牧民收入、促進鄉村經濟發展、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傳承鄉村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二)鄉村特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和人才支撐賦能
鄉村特色產業具有地理標志性強、區域代表性強、經濟附加值強、文化傳承性強、群眾認知度強等特點(比如區域地理標識水果、特色果樹、長白山人參、食用菌、蜜蜂養殖、小雜糧、高原牦牛等),區域發展時間較長,傳統的種植觀念根深蒂固,雖然有些已經基本形成了特色農業品的基地,但是從總體上看,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等仍然存在傳統的經驗生產狀態,農業標準化、機械化意識不強,新品種、新技術的培育集成示范推廣慢,科技力量的投入不足。因此,必須依靠科技和人才的支撐,加強鄉村特色產業新品種的培育及替代更新,加強配套生產新技術集成示范推廣應用,強化“一懂兩愛”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引領現代鄉村特色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重要產品供給和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布局。
(三)組建產業專家團開展常態化協同化技術服務體現使命擔當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我國農業領域的戰略核心力量,現有果樹所、作科所、鄭果所、蔬菜所、加工所、資劃所、煙草所、麻類所、農機化所、植保所、環發所、蜜蜂所、特產所、蘭牧藥、都市所、營養所、信息所等17個研究所的30多個科研團隊開展特色果樹、特色蔬菜、特色作物、特種經濟動物、中藥材、觀賞植物等有關研究,主產區分布23個試驗點,有力支撐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但與區域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相比,現有的服務體系存在院內有效資源整合力度不足、各所協同創新及多鏈支撐成效有限、長期穩定的科技服務產業發展保障機制有待完善等瓶頸,需要開展院所聯動、多所協同,建立一支常態化技術攻關、集成和科技服務隊伍,構建“集團軍式”大聯合、大協作的科技服務體系,扎根農業主戰場,更好服務政府政策制定、服務企業創新發展、服務科研落地應用、服務農民增收致富,為我國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二、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周年賀信及“四個面向”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緊緊圍繞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等重大戰略需求,強化特色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根據部院重要決策部署,充分發揮“舉院抓大事”的制度優勢,整合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儲備和資源優勢,圍繞已建設區域中心,以全力做好服務政府、服務企業、服務農民、服務科研為目標,組建鄉村特色產業專家團,面向東北寒地、環渤海灣、黃土高原、黃河古道、西南冷涼高地、東南熱區、西北邊疆等開展特色果樹、特色蔬菜、特色作物、特種經濟動物、中藥材、觀賞植物重要產區,建設專家工作站,按照“專業到邊、服務到底、全院一盤棋”工作要求,結合“專家團-專家站-田間課堂”的服務格局,開展特色產業科技支撐工作,全方位、成建制、常態化支撐我國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發展目標
依托全院科技服務力量,組建一支150名左右固定人員與100名左右長期合作人員相結合的穩定的鄉村特色產業科技支撐隊伍。建立長效機制,與地方政府、龍頭企業、產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等開展科技合作,聚焦產業發展、種業企業、養殖場戶、服務科技創新本身等需求,以及生產應急服務需求,開展產業技術指導。在主產區建設23個產業專家工作站,作為開展科技服務的重要抓手、前沿陣地和技術輻射中心。開展鄉村特色產業新品種培育引進、高效種養、病蟲害和疫病綠色防控、貯運保鮮、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先進實用技術集成與模式推廣,到“十四五”末,培訓1000名以上的高素質種養殖農民,核心服務區優質品率、機械化率、畝均節本增效均提升10%以上;到2030年,以特色產業專家工作站為依托,培訓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1000名以上,區域專家工作站核心服務區優質品率提高20%、先進技術利用率提升20%以上。
四、組織架構
鄉村特色產業專家團是一個整合全院研究所相關專業科技力量形成的服務型組織,采取新型有效機制,履行服務鄉村特色產業穩產保供職能使命。設團長1名、副團長8名,首批分設23個專家工作站,每個工作站由品種育種、栽培生理、植物保護、貯藏加工、質量安全、綜合信息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工作站的任務由果樹所、作科所、鄭果所、蔬菜所、加工所、資劃所、煙草所、麻類所、農機化所、植保所、環發所、蜜蜂所、特產所、蘭牧藥、都市所、營養所、信息所等創新團隊牽頭對接,聯合院內鄉村特色產業相關團隊、院外相關科教推廣單位及生產一線專家共同組織完成,結合鄉村特色產業全鏈條的技術需求,進行重點任務分工協作。
(一)特色果樹。重點開展黃土高原、云貴川低緯高原、環渤海灣、東南熱區、東北冷區和南方亞熱帶地區區域特色南果梨、小蘋果、櫻桃、藍莓等果樹、觀賞果樹等具有獨特品種、品質、功能或產地的特色或地理標識性果樹品種選育、栽培生理、綠色防控、機械化智能化、貯藏加工等技術研發和示范。(果樹所牽頭,鄭果所、加工所、信息所、農機化所、麻類所、營養所、云南農科院、新疆農科院、遼東學院等單位參加。)
(二)特色蔬菜。重點開展食用菌等具有獨特風味、營養價值高或者某種特定醫療保健功能等特色蔬菜的品種選育、栽培生理、綠色防控、機械化智能化等技術研發和示范。(資劃所牽頭,蔬菜所、環發所、農機化所、植保所、麻類所、都市所、信息所、營養所參加。)
(三)特色作物。重點開展小雜糧、火麻等具有特殊用途、經濟價值、食用與加工兼用等特色作物栽培技術、綠色防控、貯藏加工、質量安全等工作。(作科所牽頭,煙草所、麻類所、加工所參加。)
(四)特種經濟動物。重點開展貂、鹿、蜜蜂、牦牛等具有特殊用途、高經濟價值、藥食兼用等特色動物品種選育、養殖技術、疫病防控、精深加工等技術研發和示范。(蜜蜂所牽頭,特產所、蘭牧藥等參加。)
(五)中藥材。重點開展人參、西洋參、五味子、靈芝、枳殼、藥用花卉等中藥材品種選育、栽培生理、綠色防控、貯藏加工等技術研發和示范。(特產所牽頭,蘭牧藥、加工所、植保所、麻類所、蔬菜所參加。)
(六)觀賞植物。重點開展花卉、園林綠化植物等品種選育、栽培生理、綠色防控、貯藏加工等技術研發和示范。(蔬菜所牽頭,果樹所、鄭果所參加。)
圖1 鄉村特色產業專家團架構
五、重點任務
(一)開展產業政策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
調研我國特色果樹、特色蔬菜、特色作物、特種經濟動物、中藥材、觀賞植物等產業發展現狀,分析產業發展趨勢,開展階段性、區域性、長期性戰略與政策研究,為農業農村部等上級部門提供產業咨詢報告,為不同特色產業的產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二)凝練重大攻關目標,開展技術集成與示范
圍繞我國鄉村特色產業中區域性、關鍵性“卡脖子”技術難題凝練謀劃重大選題開展聯合攻關。加快特色產業優良品種的培育和替代更新。建立特色產業的精準配方施肥、高產高效栽培,綠色精準防控技術、貯藏保鮮及精深加工等技術體系,加快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綠色化、優質化、唯一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工業化發展。
(三)提供應急技術支撐,保障產業生產與安全
統籌做好鄉村特色產業防災減災相關工作,監測分析病蟲害、特殊氣候因素導致的災情等變化,加強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的會商研判,為鄉村特色產業穩產保供做好應急服務保障。建設信息化、常態化服務體系,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送災情預測報告。
(四)開展技術培訓指導,提升產業科技貢獻率
結合“專家團+專家站+帶頭人”服務格局,逐步完善并形成“一個決策智囊庫、一批科技特派團、一支專家服務隊、一個協同幫扶組及一節田間課堂”的“五個一”科技服務體系,全面為地方政府、科技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及農牧民等開展科技咨詢、產業規劃、技術培訓服務。助力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構建高效協同機制,健全信息化服務平臺
利用鄉村特色產業專家團高效協同優勢,建立鄉村特色產業全產業鏈大數據服務平臺,分析并提交生產實際問題和技術需求信息報告;構建適合鄉村特色產業特點的供給均衡和市場發展趨勢預測分析模型,為政府決策和產業發展提供及時有效的數據支撐。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領導小組,由一名副院長擔任組長,成果轉化局局長擔任副組長,成員由院機關相關部門和院屬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成果轉化局科技推廣處,負責日常組織協調工作。專家團的具體工作由果樹所牽頭負責,組織實施,制定實施方案,組織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產業政策研究、信息報送等各項工作。
(二)注重協同創新
與國家任務協同,履行產業服務使命;區域內力量協同,與地方科研、推廣力量聯合開展工作;與國家體系、農技推廣部門、聯盟協同,建立協同產業技術網絡和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鄉村特色產業專家團工作成效。
(三)強化資金保障
充分利用院創新工程、院地合作、科企合作等平臺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申請國家和地方項目,積極吸納社會資金的投入,促進產業技術和金融結合,形成多元化投入體系。
(四)完善評價機制
建立以激勵為導向的考核和評價指標體系,把各團隊發揮的作用作為對特色產業專家團評價的重要導向,作為職稱評定和人才選拔的硬標準。建成有標準、有監督的評價體系,助力常態化全天候服務目標實現。
(五)做好宣傳表彰
及時總結專家團工作取得的新進展、新經驗和新成效,充分發揮媒體的宣傳和輿論的引導作用,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崇尚科學、尊重科學、服務“三農”的良好社會氛圍,進一步擴大專家團的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