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久视频,91精品综合,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在线中文字幕

首頁» 專題» 產業專家團» 產業專家團概況

中國農業科學院肉牛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

發布時間:2023-11-06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面向”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將科技支撐牛肉有效供給作為肉牛產業鏈效能提升的核心手段,通過組建肉牛產業專家團,組織全院乃至全國科技力量,全力推動肉牛產業技術應用升級,為我國牛肉穩產保供提供科技支撐。

一、背景意義

(一)肉牛產能提升是保障居民“肉盤子”的關鍵

牛肉是國內消費的剛需產品,肉牛產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之一,對我國鄉村產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肉牛業是畜牧業乃至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居民改善食物營養結構和增強國民體質做出了重要貢獻。2022年國內肉牛存欄量超9817萬頭,出欄量達4840萬頭,牛肉產量達718萬噸,牛肉進口達269萬噸,進口額達177.57億美元,牛肉超1/4依賴進口;存欄量占全球的7.6%,消費總量卻占全球的16.6%。肉牛產能的提升,對于保障國家畜產品有效供給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科技支撐是實現肉牛增量提質的根本保障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肉牛遺傳改良計劃的推動下,我國肉牛種業形成了由種公牛站、核心育種場、商品牛繁育場組成的三級繁育體系,科技支撐是實現肉牛增量提質的根本保障。長期以來,中國農業兒科學院組織全院精銳力量,圍繞提升遺傳評估系統效率,研發先進快捷分子育種技術,構建我國自主培育種牛技術體系等,建立了國家肉牛遺傳評估中心,收集了來自全國41家種公牛站和42家核心育種場的超5.7萬頭種牛數據,提升了肉牛遺傳評估準確性,培育出了“中國西門塔爾牛”“華西牛”等高產高效肉牛新品種。因此,必須依靠科技支撐引領現代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重要產品供給和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布局。

(三)組建產業專家團體現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擔當

中國農業科學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科技力量,現有以牧醫所為主的9個研究所、14個研究團隊開展肉牛相關研究工作,有力支撐了肉牛繁育、飼料營養、疫病防控、屠宰加工、產業經濟等全產業鏈技術需求。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扛好肉牛科技支撐穩產保供政治責任,開展院所聯動、多所協同,構建“集團軍式”大聯合、大協作的科技服務網絡體系,扎根主戰場、奉獻主戰場、服務主戰場、建功主戰場,為肉牛產能提升提供持續、全面且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總體思路

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部院黨組戰略部署,按照“專業到邊、服務到底、全院一盤棋”的總體要求,整合全院良種培育、飼料與營養、疾病防控、產品加工、信息與自動化、生產與環境控制等方面科技力量,組建肉牛產業專家團,面向東北、西北、中原和西南四大肉牛主產區,建立專家工作站,結合“專家團-專家站-牧場課堂”的服務格局,開展肉牛產業科技支撐工作。開展肉牛高產高效先進實用技術集成與示范,研發核心關鍵技術,發展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擴大基礎母畜產能,增加優質飼草供給,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逐步完善屠宰加工流通體系,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加強品牌建設,助推我國肉牛產能提升和高質量發展。

三、發展目標

按照“關鍵時刻服務生產需求,科研創新覆蓋全產業鏈,國家院所直通肉牛養殖企業,科研選題來源基層一線,培育‘一懂兩愛’科學人才”的任務要求,依托全院科技服務力量,組建一支60人左右固定人員與50人左右長期合作人員相結合、穩定的肉牛產業科技支撐隊伍,與地方政府、肉牛企業合作,在東北主產區的內蒙錫林郭勒盟和吉林白城,中原主產區的河南鄭州、湖北荊門,西南主產區的云南昆明,西北主產區的甘肅蘭州和新疆伊犁,建設7個肉牛產業專家工作站,作為開展科技服務的重要抓手和前沿陣地。培訓帶動300名左右新農人,核心服務區肉牛出欄重提升5%,胴體重提高5-10%,繁育存活率提高5%。到2025年,健全專家團、專家站人員和組織架構,肉牛主導品種—華西牛核心種源進口替代率達75%。

四、組織架構

肉牛產業專家團是一個整合全院不同研究所肉牛相關專業科技力量形成的服務型組織,是履行服務肉牛產業穩產保供職能使命的產業技術聯合協作機構。設團長1名、副團長2名,分設7個專家工作站(詳見圖1),每個工作站由育種、飼料與營養、疾病防控、產品加工、生產與環境控制、信息化技術等方面專家組成。各站任務由牧醫所、蘭牧藥、蘭獸研、環保所、飼料所、加工所責任創新團隊牽頭,并聯合院外相關科教推廣單位及生產一線專家共同組織實施。結合肉牛全產業鏈發展的技術需求,進行重點任務分工與協作。

(一)良種繁育。重點開展肉牛新品種培育、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與示范推廣應用。(牧醫所牽頭,蘭牧藥等研究所參加)

(二)飼料與營養。重點開展肉牛綠色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示范與應用,開展飼草料營養價值評定與肉牛營養需要相關研究。(飼料所牽頭,牧醫所等研究所參加)

(三)疾病防控。重點開展肉牛流行病學調查,推進新疫苗、新藥、新型診斷技術的深入研究,根據不同地區和養殖模式特點,進行綜合防控模式研究與示范。(蘭獸研牽頭,牧醫所、哈獸研、上獸研等研究所參加)

(四)產品加工。重點開展中式牛肉產品品質評價技術的研究,基于全鏈條的牛肉差異化品質、安全提升技術的開發研究。(加工所牽頭,牧醫所等研究所參加)

(五)生產與環境控制。開展肉牛智能化養殖精準飼喂技術研究,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與綜合利用技術。(環保所牽頭,牧醫所等研究所參加)

3.png

圖1 肉牛產業專家團架構

五、重點任務

(一)開展產業政策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服務

研判國內外肉牛產業發展趨勢,開展階段性、區域性、長期性戰略與政策研究,向農業農村部等上級管理部門遞交咨詢報告,為國家制定肉牛產業政策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

(二)凝練重大攻關目標,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

根據肉牛生產重要技術瓶頸凝練重大科技研發任務,集成示范高產高效肉牛新品種技術,研發自動化生產性能測定技術,擴大華西牛育種核心群,提高優秀種公牛自主培育能力,實現核心種源自主可控。

(三)提供產業應急技術支撐,保障肉牛生產安全

監測肉牛產業生產和市場的異常變化,監測分析肉牛疫病防控和疫病凈化情況,加強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會商研判,開展應急服務等工作。強化信息管理,加強疫病災情調度會商,及時報送疫病災情預測報告,制定技術處置方案。

(四)開展肉牛生產培訓,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

開展技術綜合集成與試驗示范,面向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規模化養殖企業技術人員和農技推廣人員等開展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提升肉牛養殖者生產技術水平。構建由“專家團+專家站+帶頭人”組成的服務體系,在肉牛生產關鍵時期下沉一線開展科技服務。

(五)構建高效協同運行機制,健全信息化服務平臺

建立肉牛全產業鏈大數據服務平臺,為政府決策提供及時有效支撐。構建適合肉牛產業特點的供給均衡和價格預測分析模型。依托肉牛全產業鏈大數據服務平臺,調查、分析并及時提交生產實際問題與技術需求信息報告,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咨詢。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領導小組,由一名副院長擔任組長,成果轉化局局長擔任副組長,成員由院機關相關部門和院屬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成果轉化局科技推廣處,負責日常組織協調工作。專家團的具體工作由牧醫所牽頭負責,組織實施,制定實施方案,組織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產業政策研究、信息報送等各項工作。

(二)注重協同創新。與國家任務協同,履行產業服務使命;區域內力量協同,與地方科研、推廣力量聯合開展工作;與國家體系、農技推廣部門、聯盟協同,建立協同產業技術網絡,構建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肉牛專家團工作成效。

(三)強化資金保障。充分利用院創新工程、院地合作、科企合作等平臺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申請國家和地方項目,積極吸納社會資金的投入,促進產業技術和金融結合,形成多元化投入體系。

(四)完善評價機制。建立以激勵為導向的考核方案和評價指標體系,把各團隊發揮的作用作為對肉牛產業專家團評價的重要導向,作為職稱評定和人才選拔的硬標準。建成有標準、有監督的評價體系,助力常態化全天候服務目標實現。

(五)做好宣傳表彰。及時總結專家團工作取得的新進展、新經驗和新成效,充分發揮媒體的宣傳和輿論的引導作用,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崇尚科學、尊重科學、服務“三農”的良好社會氛圍,進一步擴大專家團的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