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下旬以來,黃淮海地區連續出現暴雨、特大暴雨等強降雨天氣,部分農田漬澇災害嚴重、病蟲害爆發風險加大,對大豆生產造成了不利影響。為保障大豆穩產增收,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大豆產業專家團孫石研究員、徐彩龍副研究員赴江蘇、河南、河北等多地調研,提出相關抗澇防澇減損措施建議。
一、黃淮海地區大豆受災情況
江蘇北部大部分地區大豆生長正常,部分地區大豆已進入花期。局部田塊因前期漬澇長勢偏弱,個別田塊因降雨充沛,土壤墑情適宜長勢較旺。河南中東部地區大部分豆田積水已排盡,受連續降雨影響,土壤含水量仍處于較高或飽和狀態,部分低洼地塊積水嚴重,由于長期積水,大豆根系已出現腐爛現象。受播種和苗期干旱影響,河南中東部地區大豆生長偏弱,苗齡偏晚,部分田塊大豆受淹水影響,底部葉片缺失。河南北部地區大豆田田間無積水,土壤墑情適宜,大豆長勢相對較好。
二、抗澇防澇減損措施
(一)抗澇
淹水田塊需及時開挖溝渠、清除淤障,加快排除農田積水。已排水地塊應及早進行中耕,散墑通氣,促進根系和植株生長并及時補施肥料,提高大豆抗逆性和器官生理活性,促進恢復生長。強降雨后田間空氣溫濕度較高,利于病蟲害的發生,要加強點蜂緣蝽等病蟲害的防控工作,及時進行統防統治。
(二)防澇
“七下八上”為防汛關鍵時期,基于前期雨水較多,多地土壤含水量處于飽和或過飽和狀態,如遇強降水則將進一步加重農田漬澇。應及時清理田間地頭溝渠,確保田間“三溝”暢通,積水能排,有條件的建議優化耕地水利設施規劃,加強溝渠、斗渠、毛渠建設,溝通排水的微循環。
(三)減損
對于生長過旺地塊,可在初花期適當噴施縮節胺、烯效唑、多效唑等化控劑,控制基部節間伸長,防止倒伏,影響產量。對于淹水時間過長地塊或大豆植株已明顯受毀地塊,建議在田間積水排去、土壤墑情適宜時,及時補種生育期較短的經濟作物。
(中國農科院大豆產業專家團供稿)